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字漢卿,名不譯,號已齋叟。據元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他是大都(今北京市)人。乾隆《祁州志》說他是“祁(今河北安國縣)之伍仁村人”。《元史類編》又說他是解州(今山西運城縣)人。關漢卿的生卒年也很難考察。有許多資料表明他是由金入元的。《青樓集》中朱經的序稱他為“金之遺民”,楊鐵崖的元宮詞稱他是“大金優諫”。明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更說他“金末為太醫院尹”。因而可以肯定他生干金末,即13世紀初葉。他卒于1297-1324年之間。關漢卿生活在1210-1300年之間,是一位享有高齡的劇作家。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說他“初為雜劇之始”,可見他的創作年代較早。在雜劇藝術大繁榮的元貞年間,他和趙子祥等人在大都組織了玉京書會,成為“燕趙才人”的領袖。在書會才人的生活中,他和當時大都一帶知名的雜劇、散曲作家楊顯之,費君祥、梁進之、王和卿等人交好,常在一起討論作品,交流創作經驗。明初賈仲明為《錄鬼簿》補寫的〔凌波仙〕吊詞說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的崇高地位。此外,關漢卿和當時一些著名的演員也有過密切的交往。如被譽為“雜劇為當今獨步”的名演員朱簾秀和他的關系就極為密切。關漢卿曾寫了一首構思很巧的,以珠簾作喻的〔南呂·一枝花〕曲子贈給她。元末熊自得編的《折津志》載有關漢卿的小傳,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祁州志》中稱他“高才博學”。陶宗儀在《輟耕錄》里也說他是“高才風流人也”。可見他是一位熱情奔放,不受世俗禮法拘束,而又機智詼諧,有廣博學識的人。他還擅長歌舞,精通音律。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這首套曲中,他歷數了自己所善長的種種技藝:“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會,會吟詩,會雙陸……”。明臧晉叔在《元曲選》序中還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可見關漢卿不僅是一位劇作家,還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和演員。正因如此,他的劇作才適合舞臺演出,有最好的演出效果。
關漢卿創作的雜劇,現知有六十七種,現存十八種。計有:《單刀會》、《西蜀夢》、《拜月亭》、《調風月》、《竇娥冤》、《金線池》、《望江亭》、《救風塵》、《四春園》、《謝天香》、《蝴蝶夢》、《魯齋郎》、《陳母教子》、《五侯宴》、《哭存孝》、《裴度還帶》、《玉鏡臺》、《單鞭奪槊》。在這十八種中,《裴度還帶》、《單鞭奪槊》、《五侯宴》、《魯齋郎》、《陳母教子》等五種是否為關漢卿所作,尚有爭論。前兩種很可能不是關漢卿的作品。除雜劇作品之外,他還寫有散曲,現存散套十四套,小令五十七首。
關漢卿是我國戲劇藝術的奠基人,對我國戲劇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當時的青年劇作家高文秀有“小漢卿”之稱,南方的劇作家沈和甫也被稱為“蠻子漢卿”,可見他的影響之大。對后世的戲劇創作影響更為深遠。他的名著《竇娥冤》一百多年前就有日、法譯本。他的許多作品至今仍活在舞臺上,久演不衰。1958年,關漢卿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他在文化上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已被全世界所公認。
上一篇: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
下一篇:關漢卿雜劇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