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品讀這句話的時候,南懷瑾先生說:“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在何處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普遍。”
南先生這么一說,“比而不周”的意思就非常明確了,“比而不周”的性質也便一目了然了。生活中,特別是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摒棄“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
但是,并不是說,我不想當君子,那我交友的時候,就可以愛我所愛,恨我所恨了。也不是說,對自己喜歡的人好、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好的人,就都是小人。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對事物是這樣,對人也是這樣。所以,對待不同的人,在態度上或者心意上,難免會有好壞和輕重之分。但這與南先生所說的“比而不周”與“周而不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通俗地說,“比而不周”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和比較身邊的人。比較下來,誰對自己好一些、有利些,就對誰好,就喜歡誰多一點,這樣的人,南先生視之為小人。而“周而不比”的人,他會對每個人都很好,真的好,而不是在這邊說這人好,到那邊就說盡這人的壞話。這樣的人,南先生稱之為君子。
如此看來,即便你不想成為君子,“比而不周”仍然是非常錯誤的、不可取的交友觀。本來,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當今世界,是一個講究人脈的世界。倘若,你堅持“比而不周”的交友觀,豈不是作繭自縛?
況且,很多人,給你的第一印象可能并不是很好,但是,多次接觸下來,你卻發現這個人非常有內涵,甚至有種相識恨晚的感覺。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身上,肯定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你最好的朋友,可能當初正是你最討厭的人,而多年相處下來,卻恰恰是你最好的、最可靠的朋友。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一個詞,那就是“人情世故”。人和人之間是講求感情的。“比而不周”之所以不可取,還在于它“無情”。一個凡事都以“我”為中心的人,必定是個自私的人,還可能是個冷漠、偏執、孤傲的人。這樣的人,往往就傾向于選擇“比而不周”的交友方式。這樣的人,把自己封閉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世界里,總是對別人要求很高,不斷地抱怨,不停地埋怨。久而久之,也便把自己推向了懸崖的邊緣。自然而然,這樣的人是不快樂的。再嚴重一點,就會像南先生說的那樣,淪為小人,兩面三刀,里外不是人。
所以說,“周而不比”才是我們應該選擇并且堅持的交友觀念。平等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朋友,對別人的某些缺點,能夠以寬容之心容納下。這樣一來,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的丑惡局面又怎么會出現?
《左傳》中有一篇講的是祁奚薦賢的故事。
祁奚請求退休,準備告老還鄉。晉侯公問祁奚誰可以接替他的職位,祁奚舉薦自己的仇人解狐。正要立解狐的時候,解狐卻死了。晉侯公再次征求祁奚的意見,這次,祁奚推舉了自己的兒子祁午。正當此時,祁奚的副手羊舌職也死了。晉侯公又問:“誰可以接替副職?”祁奚答道:“羊舌職的兒子羊舌赤適合。”于是,晉侯公便安排祁午做中軍尉,羊舌赤佐助。
后來,有德行的人稱贊祁奚“沒有偏愛,沒有結黨,王道坦坦蕩蕩,公正無私”。對此,詩經說:“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可見,祁奚是真正賢德的人,也正是南懷瑾先生所推崇的君子。
這就更進一步告訴我們,生活中,我們應該摒棄“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堅持“周而不比”的明智交友觀。理解南先生所說的“周”的意義和價值,做一個有友可交,交益友,處處為人著想的人吧!
上一篇:龔自珍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一點點知足、達觀,會讓你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