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1914— )當代著名小說家。原名梁維周,河北蠡縣人。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師范學校,1931年參加保定二師學潮。“九一八”事變后,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參加故鄉高蠡武裝暴動。1933年到北平,開始文學創作,并加入北平“左聯”。1934年寫出以高蠡暴動為題材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夜之交流》。1942年后,先后寫出短篇小說《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五幕劇《千里堤》,中篇小說《父親》等。195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紅旗譜》,1955年至1956年完成第一、二卷初稿。第一部長篇小說《紅旗譜》于1958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播火記》于1963年出版。1983年又出版了第三部長篇小說《烽煙圖》。1977年還出版了反映土改運動的長篇小說《翻身紀事》。在梁斌的這些創作中,影響最大的是長篇小說《紅旗譜》,出版后很快被改編成電影,被譯成外文,成為建國后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紅旗譜》是一部描繪農民革命斗爭的壯麗史詩。小說以反割頭稅、保定學潮為主要內容,真實地描寫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到“九一八”事變后我國北方農村和城市的階級斗爭狀況。作品以冀中平原鎖井鎮的朱老忠、嚴志和兩家農民祖孫三代和地主馮老蘭一家兩代斗爭的歷史為主線,揭示出農民階級同反動統治階級及日本帝國主義的尖銳對立,再現了中國農民走向革命的歷程,以新的歷史高度,概括了整個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作品還熱烈地歌頌了廣大農民英勇不屈,前仆后繼的斗爭精神;同時也深刻揭示,農民個人自發的反抗斗爭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先進思想的指導下,走武裝斗爭的道路,才能擺脫受壓迫的命運。
《紅旗譜》成功地塑造出革命農民幾代人的英雄形象。其中,朱老忠是最有藝術光彩的典型形象;這是一個跨越新舊兩個歷史時代、在斗爭中找到了正確方向的農民英雄。朱老忠對反動統治階級,懷著強烈的階級仇恨,具有不屈的反抗意志和韌性戰斗精神。“出水才看兩腿泥”是朱老忠的口頭語,這正體現了他的韌性戰斗精神。在和其他農民關系上,他重團結,講義氣,患難相顧,舍己為人,“為朋友兩肋插刀”。作品中的嚴志和是和朱老忠形成對比的普通農民形象。他勤勞樸實,善良本份,樂于助人,充滿對地主階級的仇恨,但他的心胸比較狹窄,有些膽小怕事。后來在斗爭中經受鍛煉,逐漸堅強起來。《紅旗譜》也刻劃了在黨領導下成長起來的農民第三代。江濤和運濤都是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農村青年,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
《紅旗譜》是一部具有鮮明的民族氣魄和民族風格的優秀作品。小說反映的斗爭發生在三十年代的“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冀中平原,它既有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特點,又有著切合中國國情的斗爭道路、斗爭方式,小說描寫了黨和勞動人民直溯至遠祖的血緣譜系,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這是構成小說民族風格的基本因素。此外,小說還表現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如趕年集、走廟會、過除夕、上墳祭奠等,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在表現形式上,批判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傳統。描寫人物時把粗線條勾勒和細線條的描寫結合起來;多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在結構上,作者沒有生硬地搬用中國小說章回體,而是用了比較短的章節;在處理故事情節時,作者也力求使之生動曲折,來龍去脈也都交待很清楚。作品語言樸實、生動、渾厚,十分口語化和個性化。
上一篇:梁啟超的詩文創作及主張
下一篇:梁辰魚及其《浣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