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點知足、達觀,會讓你覺得幸福
南懷瑾先生說:“淡泊,難。不經絢爛,哪里知道平淡的可貴?不經榮耀,又哪里知道平凡的可愛?但從人生的實際經驗來講,誰又肯‘知足常樂’而甘于淡泊呢?”
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來看,的確如此,我們總是為生活所累,常常感到疲憊,甚至憔悴不堪。一句話,我們不幸福。
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為疾病所纏繞,為名利所困擾,為金錢所累,等等。有很多客觀原因,當然也有很多主觀因素。而往往主觀因素對一個人的幸福感起決定性的作用。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心態和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之于財富,有的人認為,沒有錢,不富裕,就不幸福。其言下之意便是,有錢才能幸福。換句話說,在這些人的意識里,錢等于幸福。而有的人認為,沒有錢,日子的確有些清苦,不過也可以過,更可以快樂地過。在他們的價值觀里,幸福最好是能有錢,但沒有錢也可以幸福。一句話,幸福不等于錢。
由此可見,幸福,它來自一種達觀的心境,而非財富的附屬品。
事實上,生活中,很多時候,幸福還是不幸福,都是一個心態問題。有這么兩則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一則是:一天,一位老鄉去趕集,他買了一口鍋提在手里。走在半路上,不料繩子斷了,鍋掉在地上摔破了。路人都替他惋惜,可是他連看也不看一眼,掉頭便走了。路人問他為何如此淡定,他鎮定地說:“已經打破了,看它有什么用?”
另一則是:從前魏國東門有個姓吳的人,他的獨子因病死了。按理,他應該非常痛心。可是他卻一點也不憂傷,仍每天飲酒作詩,怡然自得。眾人覺得他很不近人情,不解地問:“你獨生兒子沒了,他可是你們家唯一的香火,你怎么一點都不難過?”他回答道:“我本來沒有兒子,后來妻子為我生了兒子,如今兒子死了,不就和我沒有兒子時一樣嗎?況且,去者已去,縱然我難過,他也回不來了。那我又何必難過呢?”
以上兩則故事,詮釋的就是一種達觀的人生心境。在這個社會中,我們若要獲得幸福感,領悟人生的真諦,就不能為財富所累。提及財富,我們就應該努力像兩則故事中的人那樣通透與達觀。
有時候,可能會羨慕別人物質上的光芒;有時候,可能覺得手頭比較緊;有時候,想做一件事時可能往往需要或多或少地求助于別人。漫漫人生路上,從我們走上社會的那一刻開始,甚至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以不同的方式與金錢打著各種各樣的交道。其實,可以羨慕,也可以感嘆。但是,沒有必要因之而讓生活蒙上一層灰色,而讓內心變得沉重,而過得不快樂。這是其一。
其二,南先生說:“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境界,只要自己覺得滿足,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去貪求其他多余的東西。”仔細體味這句話,我們不難發現,這是非常中肯的忠告。財富有多寡之分,名利有輕重之分。人們常認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別人手里的總是比自己的好。因此,往往我們渴望得到更多。所以,世人常常慨嘆,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正是因為沒有“最”的極致,所以人們往往在達到某種境界的時候,總是希望再進一步。這可以理解為一種上進的表現,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有時又是一種貪得無厭的表現。
比如,一個人擁有資產50億,可是他不快樂。為什么?結果他告訴你:“我想擁有80億。要是我真的有了80億,我就快樂了。”碰到這樣的人,你可能就會反問:“那我們這些資產少于50億或者沒有資產的人豈不是都不應該活著了?”這樣的反問很犀利、很直白,但是說出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那就是:人活著要知足。
所以,人很多時候不快樂,是因為不滿足,總是感覺這不夠,那不夠,其實他擁有的可能很多,只是他自己沒有發現,或者因為他太貪婪,所以總是為欲念所累。其實,在旁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而當他自己想明白之后,也可能會反問自己,其實我又何必呢?
因此,往往自然通達之人,能夠優游物外,輕松地化解險境和憂煩;而凡夫俗子卻總被各種欲念纏縛而無法解脫。
南先生告誡世人說:“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某種環境,某一時間,某一空間,他的欲望是會變的,不斷地增加累進。”
由此看來,生在人世間,我們若想幸福生活,勢必要懂得這個道理。對于已有的財富,要知足;而對于追求不到、抓不住的財富,更要懂得珍惜眼前的財富,并且懂得滿足,而不是深為可望而不可即的財富所困擾。
總而言之,幸福,只需要一點點知足和達觀。
上一篇:摒棄“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
下一篇:讓縱橫捭闔四兩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