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
讀千賦則善賦。
——桓譚
簡介
桓譚(公元前23~公元50年),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家。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人。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
人物小記
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征待詔,桓譚“上書言事失旨,不用”。后由大司空宋弘推薦,而任命桓譚為“議郎給事中”。他于治國方略,多有上疏。漢成帝時有所謂六經六緯。漢哀帝、漢平帝時讖緯盛行。王莽大加提倡,借以證明自己得天命該做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因讖緯有“劉秀”、“赤九”等預言,崇信更甚。他崇信讖緯,無非是要人們相信他是位真正受天命的皇帝。他用讖緯的說法來講五經,甚至用人行政也依據讖緯來決定。對此,桓譚上疏表示反對。劉秀“愈不悅”:“其后有詔會議靈臺所處,帝謂桓譚曰:‘吾欲以讖決之,何知?’”
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故,譚復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圣無法,將下斬之。’桓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余。”由于桓譚反對圖讖,而被劉秀視為“非圣無法”,幾乎招來殺身之禍。后雖被免死,卻被貶官,在赴六安途中病卒。
主要思想
桓譚是兩漢之際唯物主義哲學家。西漢末年,讖緯泛濫。讖是一種托言天意的預言或隱語。王莽篡位,曾利用讖語,偽造符命;光武帝劉秀也用它作為奪取政權和鞏固統治的工具,中元元年頒布“圖讖”于天下。桓譚堅決反對讖緯。他說:“讖出《河圖》、《洛書》,但有朕兆而不可知,后人妄復加增依托,稱是孔丘,誤之甚。”(《新論》)他屢次向光武帝上疏,極力指斥讖是奇怪虛誕之事,非“仁義正道”,只能“欺惑貪邪,詿誤人主”,對政治十分有害。桓譚總結王莽、楚靈王等“好卜筮,信時日,而篤于事鬼神”,以至國破身亡的歷史教訓,指出:“國之廢興,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輔佐”,與是否信神祭鬼無關。
桓譚還指出災異是一種自然現象。“災異變怪者,天下所常有,無世而不然”。只要“修德善政、省職慎行以應之”,就可以轉禍為福。從而有力地反對神學的欺騙宣傳。
桓譚在反仙道的斗爭中,提出了關于形神關系的新見解。先秦以來認為精神是一種精氣,無需依存于形體。桓譚指出:“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燃燭矣”,“燭無,火亦不能獨行于虛空”。他明確肯定精神不能脫離形體而存在,為唯物主義解決形神關系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桑弘羊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梁啟超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