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戰國策派
抗日戰爭期間出現的反動文藝派別。主要代表人物是當時西南聯大教授陳銓、林同濟等人, 他們在1940年4月在昆明辦刊物《戰國策》,不久又在《大公報刊》上編了《戰國》周刊,因此而得名。
“戰國策派”以尼采的超人哲學為理論根據,公開宣揚法西斯主義,吹捧希特勒,提倡“尚力政治”,鼓吹“歷史重演”說,荒謬地宣稱當時是“戰國時代”,是“循環到‘戰國’時代的重復”,而戰國時代的特點是“爭于力”。
“戰國策派”把這個世界稱作“力的世界”,把科學歪曲為“力的文化”。他們認為社會的發展“需要靠少數超群絕類的天才,不是靠千萬庸碌的群眾”。他們認為“國與國之間,沒有是非,只有強權”,誰有暴力,誰就可以征服世界。
在文藝觀上, “戰國策派”主張描寫“強力”,發展特務文學,提倡文藝要表現“恐怖、狂歡與虔恪”這三個母題。獨寄(林同濟)在《寄語中國藝術人》一文中說“恐怖是人類最深入最基層的感覺”,是“生命看到了自家最險暗的深淵”;他認為“狂歡”就是“你征服了宇宙……你之外,再無存在”的時候;所謂“虔恪”,就是“自我于時空之上,發現了一個絕對之體”,并要對它“嚴肅屏息崇拜”。他還認為,最初要有對宇宙的無窮感的恐怖,征服了恐怖才是狂歡,對征服力又要產生虔恪的感情。他主張,文藝就是要表現這種永遠循環著的“恐怖”與“狂歡”。
“戰國策派”所宣揚的法西斯暴力反動思想,受到當時進步文藝界的有力駁斥。漢夫寫了 《“戰國”派的法西斯實質》一文,從時代特征、政治觀點等方面有力地揭露了他們做為法西斯主義應聲蟲的反動嘴臉。歐陽凡海在《什么是“戰國”派文藝》一文中,集中批判了他們的反動文藝觀,指出歷史循環論, “恐怖與狂歡”的循環學說,荒謬的“虔恪”學說,其目的在于“要把文學藝術從服務抗戰,服務人類,服務民族社會這一真正的尺度脫離”,其反動理論必然導致“要承認落后的中國應該被科學發達的日本所滅亡、支配”。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意象論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摯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