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孫武《孫子兵法》
簡介
孫武(公元前535~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其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孫武曾從齊國流亡到吳國,以《兵法》十三篇說吳王闔閭,被吳王任用為吳國將軍。
人物小記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決心對楚國開戰,但苦于沒有運籌帷幄、攻城拔寨的大將。謀臣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齊國人孫武,并把孫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呈予吳王,吳王為孫武高妙的戰爭見解和橫溢的軍事才能所折服,下令在宮中接見孫武。
吳王把孫武請到宮中,對他說:“先生的兵法十三篇驚世駭俗,可是吳國是一個小國,兵微將寡,如果跟楚國這樣的大國作戰,能有幾分勝算?”孫武答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我的兵法十三篇不僅可以運用于行軍作戰,還能動員婦人女子,驅而使之。”吳王大笑,說:“我的宮中就有女子數百人,我要親眼看看先生如何‘驅而使之’?”吳王下令從后宮挑選180名宮女,交由孫武調遣。
孫武將180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各執兵器,又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一切安排就緒后,孫武擊鼓發令。然而盡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卻不聽號令,只覺得好玩可笑。于是,孫武召集軍吏,要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急忙派人去求情,孫武說:“將帥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并最終斬了吳王的兩個愛姬。此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進退左右,整整齊齊,規規矩矩。
孫武治軍,主張執行鐵的紀律。這一年,孫武被吳王拜為將軍。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孫武的事業和功績:“西破強楚,入卻,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主要思想
孫武的主要思想都集中在《孫子兵法》中。傳世本《孫子兵法》包括《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共13篇,是孫武一派兵家的著作,其主要內容的核心思想屬于孫武,同時經過他的門生和戰國兵家的整理補充。
孫武的軍事思想首先是與政治融為一體的戰爭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兵”。“反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是孫武心目中戰爭的最高境界。他認為戰爭是關系軍民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發動戰爭應該謹慎,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是政治而非軍事,統治者應順應民意,采取措施使百姓安居樂業,與君主同心同德。
其次,進攻戰略要以野戰為主。他認為在戰爭過程中自始至終要掌握主動權,要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出奇制勝。孫武一貫主張速戰速決。
再次是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用兵之法,十則為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此外,他還提出要回避工程作戰“攻城則力屈”,“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上一篇:孔子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孟子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