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得忠恕
【原典】
范純仁①嘗曰:“我平生所學,唯得‘忠恕②’二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③離此也。”又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④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
【注釋】
①范純仁(1027~1101):字堯夫,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范仲淹次子。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曾從胡瑗、孫復學習。父歿始出仕知襄城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宋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1086)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宋徽宗立后,官復觀文殿大學士,促入覲,后以目疾乞歸。建中靖國改元之旦,受家人賀。明日,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謚號忠宣。事詳《宋史·范純仁傳》。②忠恕:孔子的重要思想。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須臾:片刻,極短的時間。④爾曹:你們這些人。
【譯文】
范純仁曾說:“我一生學習,所得到的只有忠、恕二字,這兩個字的好處一輩子也用不完,上至在朝做官侍奉君王,下至接待同事和朋友,甚至與親戚宗族的人和睦相處,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這兩個字。”他又告誡子弟說:“一個人即使蠢笨至極,他在指責別人時總是很聰明;一個人即使聰明過人,寬恕自己時總是顯得很糊涂。你們應當用指責別人的心情來指責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情來寬恕別人。如果這樣去做的話,不怕達不到圣賢的境界。”
【延伸閱讀】
為人處世,無非兩件事,對己和待人,前者為內,后者為外。孔子生平所為,曾子總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不過“忠恕”只是對外的原則,對自己則并不完全適宜。然而世事變幻、人事紛繁,要做到“忠恕”又談何容易!所以范純仁才說,自己一生所學,唯有“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盡。對人要“忠”,涉及誠信,暫且不論,但以對人要“恕”而論,因為涉及紛爭沖突,事關人際和諧,故而尤顯重要。恕,應該是有情有義的理解寬容。史書稱,“純仁在位,務以博大開上意,忠篤革士風。章悖得罪去,朝廷以其父老,欲畀便郡,既而中止。純仁請置往咎而念其私情。鄧綰帥淮東,言者斥之不已。純仁言:‘臣嘗為綰誣奏坐黜,今日所陳為綰也,左降不宜錄人之過太深。’宣仁后嘉納。”對一個曾經陷害過自己的仇家,沒有乘機報復,而是以人之常情予寬待。恕之精義正在于此。然而恕,卻不是無原則的縱容姑息。范純仁一生剛正不阿,史書稱他“性夷易寬簡,不以聲色加人,誼之所在,則挺然不少屈”。下面的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范純仁在任襄城縣令的時候,縣里面有塊牧地,衛士牧馬踩壞了農民的莊稼,范純仁就抓了一個人處以杖責。因為牧地并不隸屬于縣,所以軍方很生氣,并將此事上報至皇帝,要求嚴辦。范純仁不為所屈,他說:“養兵出于稅畝,若使暴民田而不得問,稅安所出?”最后皇帝不但赦免了他,而且還將牧地劃歸縣管。他的“挺然不少屈”正在于忠恕,所謂的“無欲則剛”,問心無愧,自然膽色過人。當然一個善于處外的人,多半也是處內的高手,能忠恕待人,對己必定嚴苛。很遺憾的是,常人卻是與此相反,待人嚴而對己寬,所以范純仁成了圣賢,而我們仍為凡人。
上一篇:《呵辱自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唾面自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