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后改名絳,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著述甚豐。
【原文】
今日是《民報》紀元節大會。目下言論漸已成熟,以后是實行的時代。但今日實行上,有一種魔障,不可不破。因以前的革命,俗稱“強盜結義”;現在的革命,俗稱“秀才造反”。強盜有力量,秀才沒有力量。強盜仰攀不上官府,秀才仰攀得上官府。所以強盜起事,沒有依賴督撫的心,秀才就有依賴督撫的心。前此數年,遍地是“借權”的話。直到如今,講革命的,也想借到督撫的權,好謀大事,這真糊涂得很。
頗有人說:“學界中人不如會黨,會黨中人不如強盜。”依兄弟看來,知識高下,且不必說。但強盜從沒有靠官造反的心,會黨略有數分,學界中人,更加數倍。論他志氣的下劣與自信力的薄弱,較之會黨、強盜,不免有些慚愧。(大拍掌)只是思量辦事的人,沒有不舍難取易的。他看自己革命,不如借用督撫略為容易。不知不覺,這下劣的思想,就隨地涌現出來。殊不知志氣果好,便萬分險阻艱難的事也辦得去。若依賴督撫,倒比自己革命更難百倍。(大拍掌)
這是什么原由?
第一,督撫引用學生,不過充當文案,預備顧問。就有練陸軍、辦警察的,總不能自成一部。原像從前的督標中軍一樣,也不能得他的親信。若善于諂媚的呢,還可以僥幸得幾分。假如才氣略長些,議論略多些,風骨略高些,就永遠不能得志。若要得志,除是想幾件壓制革命黨的政策,或殺戮幾個革命黨人,方得有小小權柄到手,這還靠得住么?(大拍掌)
第二,今日的督撫富貴尊榮,與皇帝相差無幾,難道放著平坦大路不走,反去革命,自尋荊棘?從來藩鎮不是逼到沒路的時候,斷不輕易造反。遠大且不必說,就看近來吳三桂,本要想步武石敬瑭的后塵,做一個干兒皇帝。但不到撤藩的時候,吳三桂尚不敢舉兵作難。因吳三桂自己有這心腸,將士卻不肯應,故只得遲遲不發。后來有撤藩的事,此時平西王也去,將也去,兵也去。滇藩一部的人,沒一個不失了飯碗,才能夠激成大舉。請看今(日)的督撫,權力比得吳三桂嗎?就像袁世凱,是最有兵權的,滿洲政府也不敢輕易動他。就動了他一人,北洋將校仍是依然無恙。一人愿革命,人人都不愿革命,這是萬不得成的。(大拍掌)
第三,那老耄昏聵的督撫,往往有幾個兒孫出洋留學,與學生通同一氣。學生見他可用,就推心置腹,奉承個不了。這一班紈绔子弟,也趁他祖、父老耄昏聵,賣差賣缺、無所不為,一面又與學生同謀舉義。試想此輩胸中,究竟所思何事,起得事來,他的權力豈肯輕輕送你?奉這蠅營狗茍的頑童,作為革命首領,還成個世界嗎?(大拍掌)
因此三事,所以督撫革命萬無可望。
再說向上一層,假如督撫革命果然成事,雖則種族問題可以解決,那政治改良的事仍是不成。且看從古革命的歷史,凡從草茅崛起的,所用都是樸實勤廉的人士,就把前代弊政一掃而盡。若是強藩內侵,權臣受禪,政治總與前朝一樣,全無改革。因為帝王雖換,官吏依然不換,前代腐敗貪污的風俗流傳下來,再也不能打掃。(拍掌大喝彩)像現在官場情景,是微蟲霉菌到處流毒,不是平民革命,怎么辟得這些瘴氣?(拍掌大喝彩)若把此事望之督撫,真是其愚不可及了!(拍掌大喝彩)
目下滿洲政府正有中央集權的意思,要把財政兵政,都歸幾個滿員掌握,外省督撫不過留個空名。有幾個識見不到的人,都說此事若行,革命愈難措手。若依兄弟看來,正是相反。以前滿洲將士曾打準噶爾、回部、青海等處,每戰必勝。到得川、楚“教匪”起來,滿洲兵就不能抵敵,全是楊芳、楊遇春等為虎作倀,方得制“教匪”于死命。太平王起來時候,賽尚阿、烏蘭泰輩,沒一個不一敗涂地。修竟靠著幾個湖南督撫,就地捐厘,兼辦團練,才能夠打破洪氏。照這樣看,督撫無權,革命軍正是大利,有甚么不好呢?(大拍掌)
從今以后,我漢人兄弟,請把依賴督撫的一念,早早打消。但想當兵,不要想當奸細;但想做將士,不要想做參謀。這革命大事不怕不成,中華民國不怕不立。何必懷著那下劣心思,為會黨、強盜所笑呢?(拍掌大喝彩)
(原載1906年12月《民報》)
【賞析】
章太炎作為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和學者的三個身份中究竟哪一個是最主要的呢?有許多人說他是“身為學者而熱衷政治”,也有人說他是“古文學運動很光榮的結局”,胡適先生稱他為“清代學術史壓陣的大將”,可見說他是政治意味很濃的學者比說他是學術氣味很濃的政治家可能更合適吧。他這位政治家、學者又最好演講,非常重視演講在革命宣傳中的作用。
章太炎先生認為,學問與事功并不沖突。他一生熱衷于演講,多次公開講學,在各地各種場合發表其“聯省自治”等政治觀點。他學問淵博,知識底蘊深厚,演講時帶有浙江口音,這并不妨礙他的演講為大眾所歡迎。
章太炎先生所處的時代正是政治大變革、文化也大變革的時代,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但凡有愛國心的中國人內心都在尋求一條救國之路。章太炎先生在《民報》紀元節大會上這篇關于平民革命和督撫革命的演講,就是對于擺在民族面前的兩條革命道路的透徹剖析,在關鍵時刻給民眾一個清晰的路標,明確地表明了自己支持平民革命、反對督撫革命的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革命理論價值。
章太炎的這番演講開門見山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用了一個辛辣的比喻,以“魔障”引出下文,但并沒有明確說督撫革命就是這阻礙現今革命實行的魔障,這一比喻非常恰當,給聽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逐層深入,將強盜與秀才作對比,對比非常鮮明強烈,給聽眾以震驚。語句短促有力,層層進逼,增強了開篇的氣勢。段末點出中心論點:在革命當中想借督撫的權是不可取的。
第二段,將論點再進一步地拓展延伸,將學界中人、會黨和強盜進行對比,在辛辣的諷刺和批評中再次重申:借助督撫的力量革命不但無望,相反,會給革命帶來更大的阻力和危害。言辭激烈,不留情面,將學界中某些沒有骨氣之人趨炎附勢的丑態展現了出來,在批判的同時又有規勸之意。總之,這樣的言辭讓人警醒,給人當頭棒喝,很有震撼力和威懾力。
接下來,章太炎才開始闡釋不能走督撫革命這條道路的理由,用一句簡潔的話來進行過渡:“這是什么原由?”章太炎的理由闡述共分三層,層層遞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他分析了第一層的原因:督撫只是在利用幼稚的學界中人壓制革命而已。揭露了督撫與革命黨人其實是對立的事實。第二層從心理層面分析原因:督撫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是不可能真正起來革命的,他們的革命都是假革命。第三層的原因:老耄昏聵的督撫們的后代子孫們大都為紈绔子弟,斷不可讓這些人混入革命隊伍中來。在言語上,這三段文字簡潔明快,利落流暢,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手法,列舉了吳三桂等人物作為反面例子,用了排比句式,如“才氣略長些,議論略多些,風骨略高些”等來增添演講的氣勢。話語通俗易懂,口語化地運用了一些民眾熟悉的詞語、句子等,容易讓大眾接受。三層意思如層層剝筍,將督撫之真面目揭露于民眾眼前,讓人深思警醒。
接下來的論述是對論點的再次強調和論證,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依靠督撫哪怕取得一時的勝利也不能真正達到革命的目的,反而如同“微蟲霉菌”般地將那些貪污腐敗的流毒傳了下來。
章太炎先生對于革命形勢的分析非常到位,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他分析了滿洲政府的過去和現在,再引用了太平天國起義的典型例子,說明現今的這種虛空的狀態正是革命的大好時機。
最后一段是該演講的結尾部分,章太炎先生發出呼吁:“從今以后,我漢人兄弟,請把依賴督撫的一念,早早打消。”與聽眾兄弟相稱,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但想當兵,不要想當奸細;但想做將士,不要想做參謀”,以無比凜然之正氣給聽眾以巨大的鼓舞和人格上的震撼、陶冶。“這革命大事不怕不成,中華民國不怕不立”,兩個雙重否定大大強化了革命必勝的信心,給聽眾以希望的指引和力量的鼓舞。最后一句:“何必懷著那下劣心思,為會黨、強盜所笑呢?”在反詰之中激發人向善,在道德和心理上更加堅定了聽眾拋棄督撫革命之念,增強了對真正的民主革命的信念。
章太炎先生的演講充滿了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主革命的激情,在揭露督撫革命的真正面目時言語極盡諷刺和批判之能事,辛辣而有力;在給聽眾分析道理、呼吁革命之時,那高尚的人格情操和濃濃的愛國情懷動人心魂,入情入理的演講令人熱血沸騰,激發起了民眾推翻腐朽政府的決心,充分顯示出章太炎先生演講之無限魅力。
上一篇:李大釗《“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1919年就理想中的“新中國”發表的演講》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胡適《不要拋棄學問——1929年在中國公學學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