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徽之績溪縣,有殷翁與柳翁者,相善也。柳翁且死,托其子于殷翁。及其子長,則流蕩不肖,日以飲博為事。殷翁述乃父之遺言,苦口勸戒,至于流涕痛哭而罷。如是者非一次也,而其子終不悛(quān圈)。
殷翁知其不可教也,乃使其客日從之博。博大負,則又教之賣田。而殷翁出已金托他人之名,以賤值買之。其田之所入,則別置一處,不侵蝕其絲粟。凡柳子此后鬻(yǜ育)田、鬻地、鬻金玉器皿、鬻字畫玩好,殷翁悉以其田所入之錢一一購買之。未數歲,良田美產悉歸殷翁。而除購買柳氏物外,又無他用,所積益饒,柳子固不知也。久之,并其所住之屋亦歸于殷,柳遂無立錐地。其初,寄宿親串家,大受殘杯冷炙之辱。又轉徙至僧廬道觀,亦不見容納。遂行乞于市,夜則席地帷天,與群丐為伍。
殷翁乃招之至家,熏沐之,飲食之,謂曰:“若亦憶我向者之言乎?”柳子痛哭自責。殷翁曰:“所失之物,不可復返矣。姑努力讀書,或可望晚成耳。”柳子嗣是果發憤下帷,期年之后,得隸諸生籍。殷翁乃以所買田宅一一歸之,曰:“曩見足下迷而不悟,不可以口舌爭,非山窮水盡不可以變計,故不得已出此背水之計,置之死地而生之。曩與子共飲博某甲、某乙,皆我所遣;曩買子田宅某甲某乙,即老夫托名也。今此計果成,郎君前程,未可限量。老夫年邁,不久就木,死見尊翁,亦無愧九泉矣。”柳子感極,厥角稽首,不知所云。里黨聞之,咸嘆殷翁高義而又有遠見,非尋恒所及也。
(選自《耳郵》原無標題)
安徽績溪縣,有個殷翁,和柳翁是好友。柳翁將死的時候,把兒子托付給殷翁。柳翁兒子成年后,卻不務正業,天天喝酒賭博。殷翁不止一次地向他述說柳翁的遺言,苦口婆心地勸告他,以至于痛哭流涕,但柳子終不悔改。
殷翁知道單憑說教是不頂事了,于是就指派自己的手下人天天與柳子賭博。柳子大輸,又教他賣父親留下的田地,而殷翁則假托別人的名義以賤價買到手,但這些田地的收獲,他卻單獨存放,一點兒也不侵占私吞。以后凡柳子出賣田地、金玉器具、古玩字畫等物,殷翁都用所買柳子田地上的收入一一購買。沒過幾年,柳子的良田家產全部都到了殷翁名下,除此之外,柳子田地的收入一點兒也沒有挪用,越積越多,只是柳子卻全不知曉。后來,柳子把住宅也都賣掉,連存身地方也沒有了。開始住在親戚朋友家,吃些殘羹剩飯,受盡了羞辱;后來又輾轉在一些寺廟道觀,也不被收留。于是只好在市上討乞,夜里露宿野地街頭,與群丐在一起。
這時,殷翁把柳子找到家里,給他洗澡換衣服,讓他吃飽喝足后,對他說:“你還記得我以前對你說過的話嗎?”柳子痛哭流涕并責備自己。殷翁說:“失掉的家產,是不可重新返回了。你如果從此回頭努力讀書,也許還可望大器晚成呢!”柳子從此果然發憤攻讀,一年后中了秀才。殷翁這才把所買的柳家田地住宅一一歸還給柳子,說:“以前見你執迷不悟,單憑口舌難以說服,非弄到山窮水盡你不會回心轉意,所以才不得已使出這‘背水之計’,把你逼到絕路,迫使你改過自新。以前與你喝酒賭博的某甲、某乙,其實都是我派遣的;買你田產房屋的某甲某乙,也是老夫我假托的名字。現在這背水計果然使你走上了正路,你的前程將是不可限量的。老夫年紀老邁,不久于人世了,但我死后去地下會見你的父親,也算問心無愧了!”柳子極端感動,不知該說什么才好,惟有一個勁兒地觸地叩頭而已。村鄰聽到這事,都嘆服殷翁德義高尚而又有遠見,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
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中,歷來重視朋友交情的“義”。“管鮑分金”,范式張劭“生死交”,秦叔寶為朋友“兩肋插刀”等等故事,都是交友之“義”的千古佳話。然而“義”者,并不是無是非的“同生死共患難”,而應該是匡正其錯誤,補救其過失,以助其成就事業,成就人生。本篇的主人公殷翁,就是這樣一個懂得交友之“義”的真諦的人物。他受柳翁托孤之任,對柳子不是一味嬌寵,而是千方百計、頗費苦心地把柳子引上正道,造就成材,以此作為對老友信任的回答。他先是“苦口勸誡”,至于流涕痛哭,希望以“情”來打動柳子。這一招失效后,他則不惜冒著被人誤解而使出“背水之計”,把柳子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才被迫就范,并從傾家蕩產后的遭遇,得到教訓,改弦易轍。至此,浪子已經回頭,殷翁本可罷休,已不負朋友之托,但他并不象一般的田家翁,到此為止,而是有更高的期望——把柳子培養成材,督促其“努力讀書,或可望晚成”。這樣,柳子的人生進入更高階段,而殷翁的“義”,也升華到新的境界,完成了一個“高義而又有遠見”的形象塑造。當然殷翁的“遠見”,還是局限在封建觀念之中,他挽救浪子的主要動機只是將來九泉之下無愧于亡友,他要求柳子走的道路只是一般封建文人追求的科舉仕途。但是,撇開這些,他的重友誼,講信用,有智謀,還是值得稱道的。在這里也滲透了作者的道德判斷,在封建社會的末代,雖然整個地主、統治階級已經徹底腐朽、敗落,象柳子一樣敗盡了祖傳遺產,然而作者還是希望能有象殷翁一樣的人物,以傳統道德和卓識遠見來挽救封建階級的“浪子”們。
作為經學大師和文字學家,俞樾具備深厚的古文根底。語言樸質無華,又簡雅傳神。注重小說情節,曲折有致,引人人勝。雖是隨筆,卻注意結構完整、勻稱。開頭交代人物、起始原因,中間扼要敘述“背水之計”的經過,之后由殷翁推心置腹的坦誠告白揭示真相,最后以鄉鄰群眾的評價表明了作者的褒貶態度。
上一篇:殷紂妲己
下一篇:毛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