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常月華 【本書體例】
王琰
王琰(生卒年月不詳)山西太原人,約生于宋孝宗建元年間(公元454年),幼年入佛門。宋泰始末年(公元470年)移居南京城內烏衣巷。曾作過南朝梁吳興縣令,南朝齊太子舍人。著有《冥祥記》一書。宣揚佛法,鼓吹瑞驗。其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故事神奇,人物刻畫細膩。
晉濟陰丁承,字德慎。建中,為潁陰令。時北界居民婦,詣外井汲水。有胡人長鼻深目,左過井上,從婦人乞飲。飲訖,忽然不見。婦則腹痛,遂加轉劇。啼呼有頃,卒然起坐,胡語指麾。邑中有數十家,悉共觀視。婦呼索紙筆來,要作書。得筆,便作胡書,橫行或如乙,或作己。滿五紙,投著地,教人讀此書。邑中無能讀者。有一小兒,十余歲,婦即指此小兒能讀。小兒得書,便胡語讀之,觀者驚愕,不知何謂。婦叫小兒起舞,小兒即起,翹足,以手弄相和,須臾各休。
即以白德慎。德慎召見婦及兒,問之,云當時忽忽,不自覺知。德慎欲驗其事,即遣吏赍書詣許下寺,以示舊胡。胡大驚,言佛經中間亡失,道遠憂不能得,雖口誦,不具足,此乃本書。遂留寫之
(選自《冥祥記》)
丁承,字德慎,山西濟陰人,建興年間作穎陰縣令。那時,縣北邊界住一民婦,去外邊打水。有一個胡人長得高鼻子,深眼窩,走過井邊,向這個婦女討水喝,喝過水忽然不見了。婦女就肚子痛、馬上就痛得厲害。啼哭呻吟了一會兒、猛然坐起來,用胡語指手劃腳。鄉村里有幾十家人,全都出來觀看。婦女大聲要來紙筆,要寫文章。拿到筆后,就寫胡文,橫行,有的象“乙”字,有的象“己”字。寫滿五張紙,把筆扔在地上,叫人讀此文。鄉村中沒有人能讀的。只有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婦女指著他說這小孩能讀。小孩拿到了文章,就用胡語讀出來,圍觀的人非常驚奇,不知是什么原固。婦女叫小孩跳舞,小孩立刻起舞、踢腿、以手相配合。一會功夫都恢復了原狀。
有人把這事告訴德慎,德慎召見這婦女和孩子問話,他們說當時只覺得暈暈忽忽,自己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德慎想驗證這件事,就派遣卒吏帶著婦女寫的胡文文章到許下寺去,把這些文章給老年胡僧看,胡僧看了非常吃驚,說佛經中間部分早已亡失,別處雖有,但很遠很遠不能得到。雖然有人能背誦,但不完全,這文章正是亡失的部分。于是馬上留下此文抄寫下來。
《冥祥記》中所記多是觀音應驗故事。當佛家弟子遇難時,只要心想觀世音菩薩,立即就會得到保佑。而《丁承》講述了一件荒誕離奇的事。一個民婦在遇到一胡人之后,立刻會講胡語,會寫胡文,一小兒即會讀胡書、會跳胡舞、片刻之后恢復原狀而自己全然不知。作者把如此荒誕的故事講得真實可信,可見作者筆力的神奇。
《丁承》故事情節較簡單,但敘事具體,描寫極為生動,把婦女,小兒神靈附身時的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婦女“卒然起坐”、“胡語指麾”、“呼索紙筆”,“投著地”,動作瘋癲,失去控制,但有明確的目的性。小兒胡語讀書“翹足,以手弄相和:動作乖巧、可愛。他們的失常之舉,立刻引來了“邑中數十家”圍觀,一開始他們“悉共觀視”,而后,隨著故事的發展而“驚愕”。隨之有好事者將此事告知縣太爺。寥寥數語,把圍觀者的心態刻畫得細致入微。難怪我們讀此文有親臨其境之感。
《丁承》故事宣揚了迷信,但藝術構思的巧妙,敘事具體生動,語言簡練準確,值得一讀。
上一篇:一文錢
下一篇:丁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