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1】絲綢之路
(劉迎勝著,江蘇人民出版社,52萬字,2014年9月第1版,78元)
△全書以時間為經,以文明交流為緯,闡述了兩條絲綢之路的發端、發展過程,詳細介紹了絲綢之路沿線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交流的歷史狀況,展示了以絲綢之路為紐帶文明碰撞與融合的宏闊歷史場景,分析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及現實意義。分上下篇,上篇:草原絲綢之路:肇始、沿線民族大遷移、胡漢交往的新時代、西亞宗教入華、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明清時代的草原絲路。下篇:海上絲綢之路:緒論、黎明、印度洋上的絲路、空前的中華文化交流、馬可波羅時代、海上絲路的鼎盛時代。
〇絲綢之路起源于各人類文明中心之間的互相吸引。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文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中游古文明。
〇蠶是在中國馴化的。據民間傳說,黃帝的元妃西陵氏女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衣服。
〇“安史之亂”中,中原混亂,唐朝軍隊潰不成軍,被迫借回紇兵,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〇長安城在唐代達到其全盛時期:周圍約35公里,人口約100萬,市坊整齊,店肆林立。西域人和北方民族大量移居長安,使長安的市面也變得國際化。“胡姬酒肆”。
〇西域特種內傳:外來農作物:苜蓿、葡萄;牲畜和青金石;馬種改良、齊駝業、戶和羊,青金石。
〇古代中國人一直認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因此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國”。古代中國帝王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天下”,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自己的四鄰都是些蠻夷。
〇法顯西行、宋云求法、唐僧取經、新羅僧慧超、杜環。
〇祆教在中國歷史上又稱為波斯教、火祆教、拜火教等,今又稱為瑣羅亞斯德教。
〇景教又稱波斯教、秦教等,是我國唐代對基督教聶思脫里派的稱呼,元代稱為聶里脫里。
〇蒙古族的族源:東胡→鮮卑→室韋、韃靼→蒙古。
〇明成祖時期,出使西域中最著名的是陳誠(吉水人、中舉)。根據胡廣建議“考其山川、著其風俗、察其好尚、詳其居處、觀其服食”,寫《西域番國志》和《西域行程記》。
〇明永樂五年(1407年)設立四夷館,即亞洲學院,開設了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和緬甸等8個館。
〇歐亞大陸各主要國家的歷史,都有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交往和斗爭的歷史。
〇上古時代最重要的浮水器具是筏和獨木舟。春秋時期和我國造船技術已達到了相當水平。
〇從漢末開始,中國分裂,戰禍四起。西漢之際傳入的佛教有關靈魂不滅、因果報應與轉世輪回之說,在此時的中國南北迅速得到傳播。
〇元朝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柬埔寨,吳哥時代。
〇海外農作物進一步引進:番薯與馬鈴薯、玉米、花生、煙草、向日葵。
(2018年1月10日晚11:50閱畢)
上一篇:世界是紅的:看懂中國經濟格局的一本書
下一篇: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