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他出生在阿爾及利亞,其父是銀行家,幼年就學于阿爾及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于1939年應征入伍,1940年被俘,關在德國戰俘集中營里,直到戰爭結束時才獲釋。戰后,他去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學習,以《黑格爾哲學中內容的觀念》這篇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后來一直在這所法國最有名的高等學府任教授。194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本世紀60年代,在存在主義失勢、結構主義取而代之的時候,他活躍于法國理論界,把結構主義方法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閱讀和研究,成了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家。
阿爾都塞的主要著作有:《矛盾和多元的決定》、《閱讀〈資本論〉》、《保衛馬克思》、《列寧與哲學》、《政治與歷史》、《答約翰·劉易士》、《自我批評論文集》、《列寧與黑格爾》等等。
阿爾都塞的理論活動主要致力于研究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演變問題。阿爾都塞認為,在馬克思的思想演變過程中,是有早期思想和成熟思想之分的。在阿爾都塞看來,青年馬克思和成熟的馬克思的區別在于:早期是人道主義思想占統治地位,其代表著作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成熟時期的理論是政治經濟學、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學說,這時的代表著作是《資本論》。早期著作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后期著作屬于科學范疇。而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就在于他運用了結構主義方法,《資本論》就是一本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著作。阿爾都塞不但錯誤地把“早期馬克思”和“成熟的馬克思”機械地對立起來,而且把馬克思的后期著作納入結構主義當中,從而歪曲了馬克思的思想。
阿爾都塞還對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論述。他明確指出,馬克思在其思想形成過程中是具有人道主義思想的,而且,這種人道主義來源于人的異化的理論。阿爾都塞否認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有人道主義,并且說馬克思拋棄了人道主義。這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和抽象的人本學混為一談了。
阿爾都塞在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上,打著反經驗主義的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他首先把理論排除于意識形態之外。在他看來,意識形態既然與人們的階級利益有關,它就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而是個人對他的實際生存條件之間的想象關系的表現,而理論是具有結構的概念體系,它才具有科學性。其次,他否認人的實踐活動是理論的來源,否認理論和實踐的區別,他認為理論和生產實踐、階級斗爭實踐一樣,也是一種實踐,因為思維活動和科學活動也是把一定的原料如感覺、表象、概念等等改造成一定理論產品的過程,因而也是一種勞動。既然是勞動,也就符合馬克思關于實踐的定義。再次,他從理論活動也是一種實踐的觀點出發,否認社會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而認為理論正確性的標準是它的“說明方式”,也就是說,根據一個理論體系的證據出現的秩序和推理方式,就可以證明是否正確。
阿爾都塞從60年代起積極活躍于法國理論舞臺,他不僅在法國國內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吸引了一批青年知識分子,而且對資產階級哲學界也有很大的影響,使他獲得了很高的聲望。然而,阿爾都塞在所謂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下所宣揚的一系列觀點,同馬克思主義很少有共同之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面貌也暴露得越來越清楚。1977年11月11日至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行的關于《革命后的社會》國際討論會上,阿爾都塞作了《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的發言,這個發言撕掉了以往的偽裝,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赤裸裸的指責和攻擊。
上一篇: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
下一篇:阿拉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