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安石
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宋仁宗慶歷年間進士,有《臨川集》。
王安石的思想是唯物主義的,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的,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并察覺到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相反相成的關系。有“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詩文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美學思想屬儒家體系,文學上繼承了韓愈、歐陽修的儒家道統(tǒng)觀念, 主張“文以貫道”,他說: “若欲以明道,則離圣人之經(jīng),皆不足以有明也。”反對有悖于道、有害于世的文章,他發(fā)揮了歐陽修把“道”與社會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要求重道、崇經(jīng)必須注重社會現(xiàn)實,了解百姓疾苦,這樣才能知其大體。 《答曾子固書》中說: “然世之不見全經(jīng)久矣,讀經(jīng)而已,則不足以知經(jīng)。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 至于《難經(jīng)》、 《素問》、 《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nóng)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后于經(jīng)為能知其大體無疑矣。”這就使王安石與腐儒和理學家們劃清了界限。基于這種思想,他強調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要求文學“有補于世”,以匡時濟世,甚至把它看成政治工具。
在文與辭的關系上,他以“文”為內(nèi)容,置于首位,以“辭”為形式,放在次要的位置。他注重文學的內(nèi)容,以是否能“有補于世”、經(jīng)世致用為文章高下、優(yōu)劣、美丑的標準,但他也不輕視辭的作用,要求二者統(tǒng)一。王安石的散文尤其議論文,更明顯地體現(xiàn)著他的文學思想,內(nèi)容長于說理,藝術上形成一種簡潔、瘦硬、實用的獨特風格。劉熙載《藝概》說: “半山文瘦硬通神。”由于他重視詩文的政治教化作用,所以對徒有形式的西崑體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有針對性地說: “某嘗患近世之文辭弗顧于理,理弗顧于事,以襞積故實為有學,以雕繪語句為清清。譬之擷奇花之類,積而玩之,則蔑如也。”但這里也流露出他不夠重視文學審美特點的傾向。
在詩評上,王安石最為推崇杜甫,所編《四家詩》,次序是杜甫、歐陽修、韓愈、李白。據(jù)《遁齋閑覽》載: “公曰: ‘白之詩歌,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無施不可,……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王安石于書畫等也有一些精到見解,據(jù)《夢溪筆談》載,他主張“書畫之妙,當以神會。”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在王安石的推波助瀾之下,更向縱深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新也取得更大成就。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夫之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