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俄國小說家。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莫斯科近郊一醫生家庭。一八四三年,陀斯妥耶夫斯基于軍事工程學校畢業,在工程局繪圖處供職。一年后離職專門從事寫作。他第一本長篇小說《窮人》(1845)是成功之作,它“深化了俄羅斯文學中“小人物”的主題,表現了作家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第二部小說《雙重人格》(1846)運用幻覺想象手法,刻畫病態的心理和性格的分裂,提出了“雙重人格”的主題,使作品脫離了當前的進步文學。中篇小說《女房東》(1847)又把生活表現為一種充滿朦朧神秘的情欲和本能傾向于罪惡的現象。這兩部小說都遭到別林斯基的嚴厲批評,由于觀點上的分歧,陀斯妥耶夫斯基從一八四七年起停止了與別林斯基的交往;但在政治思想上仍然是他的維護者。同年,陀斯妥耶夫斯基參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活動,一八四九年,沙皇政府以他宣讀別林斯基致果戈里的反農奴制的信為罪證,判處陀斯妥耶夫斯基死刑,行刑時改為四年苦役、六年充軍西伯利亞。服刑期滿后當兵并升為準尉,一八五九年,獲準退伍,回到彼得堡,恢復了寫作生涯。他相繼發表兩部大型作品,引起社會輿論界的好評,這兩部作品基本保持了四十年代的創作傾向,也帶有過渡性質,重心轉向心理悲劇。長篇小說《被欺凌與被侮辱的》(1861)仍寫的是小人物的遭遇,但已聽不到主人公抗議的呼聲了,人道主義已為宗教感傷主義所代替。另一部長篇小說《死屋手記》(1861-1862)是一部大型報告文學,作家以親身經歷為基礎,再現了苦役監獄里令人恐怖戰栗的生活,憤怒抗議沙皇反動暴力統治,但同時作品又宣傳以溫順和容忍求得道德的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先后經過十年的苦役和軍營生活,陀斯妥耶夫斯基世界觀的明顯變化是社會政治觀點日趨反動,所以,一八六一年農奴制改革前后,他與哥哥創辦《時間》(1861-1863)和《時代》(1864-1865)月刊,同車爾尼雪夫斯基民主派論戰,反對他們的暴力革命思想,同時還發表了長篇小說《地下室手記》(1864),用小說中的“地下人”來反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合理的利己主義”。一八六四年,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和哥哥相繼去世,為擺脫經濟上的困境,他全力寫作,《賭徒》(1866)就是只用二十六天時間寫出的符合出版條件的新小說。同年還完成了代表作《罪與罰》(1866)。之后,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速記員安娜結婚,婚后不久他們夫婦到國外旅居四年多。在國外時,他完成了長篇小說《白癡》(1868)和中篇小說《永久的丈夫》(1870),并開始寫長篇小說《群魔》(1871-1872)。《白癡》對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社會作了廣泛描寫,構成反對資本主義的主題。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作家認為的“正面的美好的人”,是作者宗教理想的體現。女主人公娜斯西雅的悲慘結局,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有力控訴,同時也表明作者企圖以信仰和博愛來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滅。這部小說中表現的雙重人格和象征色彩愈加明顯,人物常有一種不自覺、下意識的行為,處于近乎迷狂的精神狀態。這種非理性和神秘性被后來的一些文學流派看作陀斯妥耶夫斯基特色。《群魔》則拋棄了對俄國現實批判的主題,它對俄國革命運動惡意攻擊和誹謗,充分地表現出作者的反動思想傾向,發表后受到反動勢力的賞識。但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后的兩部長篇小說卻反映了他晚年思想上的變化。《少年》(1875)再現了當時急劇變化的資本主義關系所發生的心理和思想的現象,表明金錢萬能和由此引起的發財欲腐蝕了一代年青人的靈魂,但同時又宣揚拯救俄國的宗教思想。《卡拉馬佐夫兄弟》(1879-1880)是作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創作總結性的作品。小說圍繞著費多爾和他的兒子們展開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劇主題,具有鮮明的哲理性。這個家庭交錯著強烈的愛和恨,以其尖銳的矛盾而陷入分崩離析,它幾乎是資本主義和金錢力量進攻下當時社會的悲劇縮影。但作者對所提出的問題的解決是矛盾的,甚至是反動的。一八八一年二月九日,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逝世。他的創作思想的深刻性、獨特性和復雜的矛盾,對后世文學都發生過影響,也開啟了二十世紀現代派文學的先河。
上一篇:阿里斯托芬
下一篇:陸九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