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字子靜,號存齋,學者稱為象山先生。曾任靖安主簿、國子正、知荊門軍等職。他繼承思孟學派和禪宗思想,創立了心學。其學與兄陸九韶、陸九齡并稱“三陸子之學”。他的著作,后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陸九淵在哲學上提出“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認為“心”是唯一絕對的本體,離開了“心”,宇宙也就不存在了。“心”是根本的,第一性的,宇宙是“心”派生的,第二性的。還認為“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同上)指出宇宙的事和我的事是一回事,但我是中心,沒有我,也就沒有宇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于我。”(同上,卷一)這是對孟子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的繼承和發展。又提出“心即理”的命題。他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同上,卷十一)在他看來,人“心”就是事物的“理”,事物的“理”是人“心”的體現。“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同上,卷三十四)。認為“千萬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同上,卷二十二)反對朱熹把“理”和“心”分為兩個東西。說“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同上,卷一)主張“心”就是“理”。認為“此理在宇宙間,未嘗有所隱遁。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順此理而無私焉耳。”(同上,卷十一)此“理”充塞宇宙,它的作用是無可限量的。無論是天地的運行,還是人類社會的活動,都是受“理”的支配。他宣揚“心即理”的思想,目的在于宣揚封建的道德教條是永久不變的,借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由于強調“心”的作用,還提出“存心、養心、求放心”的認識論和修養方法。他說:“人孰無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賊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同上,卷五)所謂“存心、養心、求放心”的“心”,就是人的“本心”。存立“本心”,是做人的首要大事。認識“本心”的“理”,就是認識是非的標準。指出“是,知其為是,非,知其為非,此理也。”(同上,卷一)只有認識“本心”的“理”,才能先知先覺,“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覺者,覺此理也。”(同上)還認為“本心”是進德治學的根本,抓住了這個根本,就可以排除一切干擾,又可以找到簡易明白的方法。要存養“本心”,就能把儒家的經典由此而貫通起來。強調存心養心之道,就是“寡欲”,“欲去,則心自存矣”,要求人們要認識“本心”,“切己自反,改過遷善。”(同上,卷三十四)這是靠內心自省的唯心主義的修養方法。這種修養方法“不必他求”,而“盡我之心”,要擴充我的“本心”,就能認識一切。宣揚“心”是根本的,其目的是以此證明封建的道德教條是永久不變的。他的學說后由王陽明繼承和發展,成為陸王心學,其學派稱為陸王學派。
上一篇:陀斯妥耶夫斯基,費·米
下一篇: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