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日本“作為人”派*作家,出生于愛媛縣一個偏僻山村,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法文系。在校期間,酷愛法國作家薩特*,幾乎通讀其全部作品,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創作,曾于《東京大學新聞》發表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1957),引起社會的關注。同年又發表短篇小說《死者的奢侈》。1958年發表《飼育》獲芥川文學獎,從此作為學生作家而步入文壇。1959年大學畢業。1960年曾隨日本文學家代表團訪問我國,在上海受到毛主席接見。回國后逐漸增加對政治問題的關心,發表了《十七歲》、《政治少年之死》(1961)等小說,揭示了天皇制在日本近代思想形成中的作用。1961年去蘇聯、歐洲旅行,曾與存在主義*者薩特會面。自1962年起,先后發表《來遲的青年》(1962)、《喊聲》(1962)和《日常生活的冒險》(1964)、《個人的體驗》(1964)等。1965年訪美。后來,發表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1967)、《洪水涌上我心頭》(1973)等。
大江是一位幾乎同戰后日本經濟同時崛起的新作家。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以反對美軍占領,反對“日美安全條約”和表現戰后青年的頹廢苦悶為主。這一類作品收入《死者的奢侈》集里。大約從六十年代起他對美國存在主義*作家諾曼·梅勒*產生共鳴,也認為二十世紀文學作品剩下的主題只有“性”,從而發表了《性的人》(1963)等小說。大江六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反映了許多重大社會問題,如“公害問題”及“核武器問題”等。他從人道主義出發,用人性論觀點描寫公害及核武器的可怕性,對受害者予以極大的憐憫和同情。這一類作品主要有《同時代游戲》(1979)、《洪水涌上我心頭》等長篇小說以及《廣島札記》(1964-1965)等隨筆。他后來的作品,大多比較悲觀,認為人類每時每刻都面臨著被毀滅的危險,如《洪水涌上我心頭》這部作品,在創作手法上參考了《舊約全書》中關于洪水傳說部分,反映的是在日益加劇的公害和核武器的威脅下,人類已日暮途窮、無法生存的思想。
上一篇:大岡升平作品分析
下一篇:太宰治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