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現象學美學
建立在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哲學基礎上的一種當代西方美學流派。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波蘭美學家R·茵加登的《論文學的藝術品》(1937)和法國美學家M·杜夫海納的《審美經驗現象學》(1953)。
根據現象學“現象就是本質”和現象學的任務就是通過直覺對意識本質進行新的描述的基本哲學觀點,現象學美學在注重對審美對象和審美經驗進行詳盡的研究考察時,一方面并不否認審美對象初始階段的“實在性”和最終對它的審美價值的理智判斷;一方面則特別強調感覺知覺的直觀性在審美經驗各階段的決定作用和本質特征。如茵加登認為,審美過程的最有趣和最難把握的部分就是從對一個實在對象的感覺向審美經驗諸方面的過渡和轉變。是什么東西造成了這種過渡和轉變呢?這就是在我們對某個實在對象的感覺過程中為一種或多種特殊性質的東西所打動,并把注意力完全傾注在這種特質上的時候,我們身上就被喚起了一種特殊情緒,即所謂“預備情緒”,這就是審美經驗過程的開端。隨著這種預備情緒的發展,我們對審美特質的直覺更加強烈,對審美滿足的尋求更加急切,于是便有可能對原來對象的特質不斷有新的完成和新的發現,從而使它變得更加豐富突出,給人以新的情緒刺激和審美快感。然而至此還不是審美過程的終結,因為在藝術創造中,人們獲得的許多特質通常并不是松散的羅列,而是互相協調形成的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任何特質與自己單獨存在時都不相同,它們通過一定的結構方式所形成相互影響會產生出一種嶄新的特質,即所謂“和諧質”,而人們的一切審美經驗和審美價值便是產生于審美對象的這種特質和質的和諧結構之中的。
在審美對象和審美經驗的關系問題上,現象學美學還認為沒有什么東西比感覺更重要的了。藝術作品只能通過顯現為感覺的東西,才能產生出來;并且也只有通過對感覺的顯現,才能容許人們把它作為一個審美對象來理解。因此,審美對象就是一種由“精煉化了的精細感覺所構成的對象”。這樣一來,杜夫海納等人雖然認為“感覺是一種既包括能感覺的人和感覺所能感覺到什么這兩方面的活動所組成”,而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協調一致,正是審美經驗的由來;但是由于這里所說的審美客體乃是主體通過情感的中介參與其中的類似于“移情”作用的“審美真實”,所以前面所說的主客體的協調一致,實際上它的“最終方面”仍是朝向主體運動的知覺形式和情感表現的主觀活動,并沒有給客觀現實留下什么插足的余地。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現實主義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