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趙樹理繼續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創作方向,堅持以農民生活和農村斗爭為題材,堅持文藝的民族化、大眾化創作方向。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三里灣》、《靈泉洞》,短篇小說《登記》、《“鍛煉鍛煉”》、《套不住的手》、《實干家潘永福》等。《登記》發表于1950年6月,是趙樹理建國后寫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作品揭露了農村封建勢力對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阻撓,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某些政府工作人員的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鍛煉鍛煉”》發表于1958年7月,是趙樹理建國后影響較大的短篇小說。作者表面上集中描寫的是兩個落后婦女“小腿疼”和“吃不飽”,實際上是批評農村基層干部身上的不良思想作風。
《三里灣》是趙樹理建國后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描寫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三里灣》動筆于1953年冬天,1955年春完成,同年由通俗文藝出版社出版。作品描寫的是1952年9月,太行山區的模范村三里灣,在合作化運動初期農村和農民思想的巨大變化。作者圍繞三里灣農業社秋收、擴社、整社、開渠這四件事精心描寫了在三里灣村所發生的曲折、復雜而深刻的斗爭。小說中的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靈芝、王滿喜等堅決擁護合作化道路;而范登高、馬多壽、袁天成卻反對合作化。作品通過對三里灣村合作化運動的描寫,以飽滿的熱情贊揚了廣大貧下中農走合作化道路的積極性,展現了農業合作社的優越性和山區建設的美好前景。《三里灣》這部小說,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范登高、馬多壽、袁天成等落后人物。村長范登高,抗戰時期在同敵人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土改時他比別人“翻得高”,到了社會主義時期,他終日盤算著個人如何發財,是一個正在蛻化的共產黨員。富裕中農馬多壽是一個落后、保守、自私的農民典型。袁天成是一個軟弱、動搖的人物。《三里灣》還比較成功地刻畫出許多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正面形象。黨支部書記王金生是解放初期農村優秀干部的典型。王玉生是一個生產上富有創造精神的新型農民。范靈芝是一個在斗爭中克服缺點、不斷成長,愿意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積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回鄉知識青年。
《三里灣》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從情節結構上看,故事性強,結構嚴密緊湊,情節連貫,曲折有致,引人入勝。從人物塑造上看,作者善于通過人物自己的語言、行動以及日常生活的細節來刻畫人物。從語言運用上看,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都具有口語化、形象化的特點,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人物語言個性化。
上一篇:趙樹理
下一篇:趙氏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