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體詩,又稱永明體詩,指的是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開創的一種聲律與對偶互相配合,具有格律的新詩體。它是沈約將同時人周顒發現的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運用于詩的格律的結果。這樣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在詩歌史上是空前的創舉。永明體是我國詩歌由“古體”向“近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唐代近體律詩就主要是在永明體詩歌的基礎上演進而成的。在沈約等人的倡導下,新體詩的作者很多。不過包括沈約在內的很多作家的詩歌,在運用聲律、詞藻上雖然有新的成就,但總的說來不少都是空洞無物的形式主義作品。只有謝朓是永明體作家中比較優秀的詩人。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與謝靈運同族,有“小謝”之稱。曾任宣城太守、尚書吏部郎等職,故又有“謝宣城”之稱。公元499年被蕭遙光誣陷,下獄而死。有《謝宣城集》五卷。詩有今人郝立權《謝宣城詩注》。謝朓的詩以描寫山水風景的最為出色。其特點是秀麗清新,玄理成分很少。他雖受謝靈運的影響很大,但卻能避免靈運詩歌的晦澀平板之病。如《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寫于謝朓將離開南齊都城建康去宣城郡任職的時候。詩人將登山臨江所見之春日傍晚的景色非常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出來,并把眼前的美景和心中的眷戀不舍之情自然地融合寫出,意境頗為新穎。詩中“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聯,寫得尤為精警工麗,深得后人贊賞。謝朓的詩中也有不少佳句,如“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葉低知露密,崖斷識云重”(《移病還園示親屬》),“日出眾鳥散,山瞑孤猿吟”(《郡內高齋閑望答呂法曹》)。這些詩句清新自然,工整俊秀,如一幅幅平淡精巧的水墨畫,將自然界所蘊含的美呈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美的享受。但謝朓的山水詩同謝靈運一樣,也存在“有句無篇”的毛病。謝朓的一些詩歌起句的氣魄很大,但后半篇往往又不能與之相稱。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朔風吹風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等。這些起句挺拔有力,給人的印象鮮明強烈,可惜后半篇都失之平弱,從而影響了全詩的協調完整。音律調諧是謝朓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如《入朝曲》、《離夜》等已很象唐人律詩。謝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短詩也寫得相當好。如《同王主薄有所思》、《王孫游》、《玉階怨》等。這些詩明顯受到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遣辭自然,語言精煉,情味深長。謝朓的詩歌表現的生活面較窄,思想性不高,但在山水詩的發展上他的貢獻是很大的。唐代王維、孟浩然都受到他的顯著影響。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也是有影響的。
上一篇:諮議局
下一篇: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