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1871年普魯士與法國發生的一場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對德法兩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也直接影響了十九世紀下半期歐洲國際關系的格局,是國際關系史上一次重大事件。普法戰爭是普法兩國對內政策的繼續。普魯士經過1864和1866年兩次戰爭,統一了德國中部和北部。這時只有南德四邦仍保持獨立地位。法國極力阻撓這四個邦歸并普魯士。俾斯麥為了統一德意志,并吞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著手準備對法戰爭。法國在拿破侖第三統治后期,國內階級斗爭十分尖銳,各階層都反對拿破侖第三的獨裁統治。拿破侖第三企圖發動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人民的斗爭視線,挽救第二帝國危亡。普法戰爭不可避免了。1868年,西班牙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女王伊莎伯拉二世逃亡法國。虛懸待補的西班牙王位問題,引起了國際關注。俾斯麥立即利用這個問題,一手制造了《埃姆斯急電》篡改案,挑逗拿破侖第三打響了普法戰爭的第一槍。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擺開進攻的態勢,拿破侖第三親臨前線指揮。但由于法軍出師不義,士氣低落,指揮無能,連吃敗仗。普軍轉入反攻后,法軍全線潰敗,戰場轉到法國境內。8月末,幾十萬法軍被分割包圍在麥茨、色當要塞里。9月1日晨,彌漫的大霧剛一消失,普軍六百八十門大炮就向色當要塞法軍進行猛烈轟擊,接著就是普軍發起沖鋒,到下午三時,法軍傷亡一萬七千多人。正在病中的拿破侖第三已經嚇壞了,他拿起筆給普王寫了投降書:“把自己的佩劍獻給陛下。”色當戰役是普法戰爭的轉折點。拿破侖第三投降消息傳到巴黎之后,憤怒的巴黎工人和其他革命群眾于9月4日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871年2月26日,新上臺的法國政府首腦梯也爾同俾斯麥簽訂了和約草案,規定將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一部分割給德國,賠款五十億法朗,在賠款未還清以前,德軍繼續占領法國。同年5月10日這個和約在法蘭克福正式簽字生效。普法戰爭以法國失敗而告終;德國因此而強大起來,法、德矛盾急劇加深。復仇與反復仇的情緒驅使雙方都在尋求同盟者,并瘋狂進行軍備競賽,從而為后來的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上一篇:普希金,亞·謝
下一篇:普羅旺斯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