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民歌繁榮、興盛的時代。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談到當時民歌流行的盛況時說:“……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其譜不知從何而來,真可駭嘆!”當時曾有人認為民歌是“我明一絕”。民歌不僅流布于民間,而且影響到文壇,得到許多學士文人的關注與贊美。有些散曲作家就是在民歌的影響下,寫出了通俗暢達,并有一定社會內容的作品;也有不少文人收集了民間歌曲,并予以整理刊行。現存的明代民歌,數量就相當豐富。最早的集子是成化年間金臺魯氏刊行的《四季五更駐云飛》等四種,后來還有馮夢龍選輯的《掛枝兒》、《山歌》等,連同散見在明人曲選、筆記、雜著等書中的,總計約在千首以上。從形式上看,有的是傳統的民間歌謠,有的是當時新興的民間“俗曲”。收集在上述集子中的作品大都是在城市中傳唱的俗曲。從內容上看則多數是情歌。這些情歌突出地表現了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對富貴生活的鄙視,歌頌了真誠、自由的愛情,表現了新興的市民階層的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劈破玉〕《分離》、〔山歌〕《偷》、〔四季五更駐云飛〕《富貴榮華》等。這些民歌都具有潑辣尖新、想象豐富、語言質樸自然的特點。當然也有不少情歌是淫詞濫調,表現了不健康的思想感情。除情歌外,就現存明代民歌來說,描寫其他題材的作品很少。有些民謠揭露、諷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貪婪、狠毒,如保留在李開先《一笑散》中的《燕口奪泥》,保存在朱國楨《涌幢小品》里咒罵嚴嵩的民謠等等,還有一些民謠歌頌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表現了廣大人民對起義軍的熱愛,同時也起到了宣傳、鼓動作用。
上一篇:明代文學
下一篇:明代的市民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