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在文學史上以內容最豐富著稱。取材于古老的丹麥傳說;關于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的故事最早出現于丹麥歷史學家薩克索·格拉馬梯克的《丹麥史》(約十二世紀)。英國作家基德曾以它為題材寫成了一出“流血復仇”的悲劇,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在倫敦上演。莎士比亞對這個古老的傳說進行了巨大的藝術加工,使一個陳舊的故事成為十七世紀初英國社會的縮影,成為體現文藝復興時代精神的不朽劇作。悲劇的基本情節是哈姆萊特為父復仇。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期間父王突然去世,他的叔父克芬狄斯登上了王位,并且同王后結婚。哈姆萊特回國之后心情沉痛、滿腹狐疑,他不相信父親會被毒蛇咬死。這時老王的鬼魂向他講述了自己被弟弟謀害的經過,哈姆萊特發誓一定為父復仇。他先是假裝瘋癲,利用特殊的身分揭露國王及其幫兇;然后又用“戲中戲”的辦法來驗證鬼魂的話。事實證明克勞狄斯正是弒兄的兇手。克勞狄斯又恨又怕;王后召見王子,想規勸他幾句;大臣波洛涅斯躲在帷幕后面,哈姆萊特誤以為是克勞狄斯,一劍把他刺死。克勞狄斯決心除掉哈姆萊特,企圖以送他去英國養病為名假手英王將他殺掉。但陰謀被發現,哈姆萊特又回到了丹麥。克勞狄斯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企圖利用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殺死哈姆萊特。他安排了一場比劍,不僅讓雷歐提斯拿了開刃的劍,還準備了一杯毒酒,雷歐提斯還在劍上涂了毒藥。結果,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最后由過境的挪威王子安葬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這出悲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藝術形象。這個人物的個性特征是心情憂郁,這正是他美好的人文主義理想同丑惡的現實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哈姆萊特贊美人類;追求友誼和愛情,對人生充滿了憧憬。可是丑惡的現實使他的理想破滅了,他看到了生活的真實情況。這時他把個人復仇同重整乾坤的重任結合在一起,要打碎丹麥這“囚室”、“地牢”,體現了人文主義者那種進步的社會責任感。他勇敢地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但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由于哈姆萊特輕視群眾,孤軍奮戰,再加上迷信思想的影響,他沒有完成歷史重任,表現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局限。哈姆萊特的悲劇是一代人文主義者的悲劇,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一方面揭露了封建反動勢力的罪惡,一方面贊美了人文主義的斗爭精神以鼓舞后人。《哈姆萊特》藝術成就很高。情節生動豐富,有三條平行的復仇線索,互相映襯,突出了哈姆萊特復仇的正義性、堅定性。人物個性鮮明。語言準確形象,並成功地運用了獨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富于人生哲理。
上一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
下一篇:哈拉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