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的著名新文學團體,由鄭振鐸、沈雁冰、周作人、葉紹鈞、王統照、許地山、郭紹虞、耿濟之、孫伏園、蔣百里、瞿世英、朱希祖等十二人發起,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作家還有冰心、朱自清、廬隱、王魯彥等。隨著社員的不斷增多,除北京外,上海、廣州、寧波、鄭州等各大城市也設立了分會。主辦刊物有《小說月報》(12卷以后)、《文學周報》、《詩》月刊等,各分會在當地也有刊物出版,此外,出版《文學研究會叢書》近百種,收創作和翻譯作品。該會繼承和發揚《新青年》在“五四”文學革命初期開創的戰斗傳統,提倡“為人生的文學”和“現實主義”,反對“文以載道”的“傳教派”的文學觀和以文藝為消遣的“娛樂派”的文學觀,把文學作為“人生的鏡子”,認為文學“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并且討論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在現實的中國要注意觀察反映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和兩代人的新舊思想沖突,擔負起指導人生,激勵人心,促進社會改革的任務。強調作家創作時要實地觀察,對材料選擇要精密嚴肅,描寫要客觀忠實。大多數作家遵循上述創作原則,多以下層社會城鄉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命運為內容,寫出一些所謂“問題小說”,表現對人生的探索、思考,對黑暗社會的揭露和控訴,藝術上著力對現實的真實反映,細密描寫,態度嚴謹,風格樸實,顯示出現實主義的特色。該會著重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北歐等國暴露社會黑暗、反映被壓迫民族、弱小民族命運的現實主義作品;《小說月報》出版過《俄國文學專號》、《被損害民族專號》、《法國文學研究專號》等,積極為新文學提供異域的思想和藝術借鑒。其思想基礎為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缺乏階級觀點,在接受歐洲文學思想時科學識別力不夠,在文學主張上又是矛盾的。如把自然主義與現實主義混為一談,或將自然主義視為現實主義的更新發展;有的過分夸大文學的作用;既提倡“血和淚的文學”,又宣揚文學的無目的性或抽象強調文學的“真”和“美”。由于成員復雜,其理論主張和創作傾向并不完全一致,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這不影響該會總的方向和性質。它堅決反帝反封建,具有革命民主主義精神,以旗幟鮮明的進步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創作,為反對舊文學、建立和發展新文學,為培養新文學的作家隊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該社團無嚴密組織,思想不一,在革命發展中,成員在不斷分化,茅盾很早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這個團體的骨干,1925年就提出創作無產階級藝術的理論主張。多數人能保持“五四“精神,堅持文學的現實主義,跟隨中國革命的發展步伐前進著。1925年五卅運動后,活動逐漸減少,1932年《小說月報》停刊,該會無形解體。
上一篇:文天祥的詩文
下一篇:文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