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50年代著名的青年劇作家,“憤怒的青年”*派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1929年12月12日生于英國倫敦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商品圖案設計家,母親是酒吧間的女招待。七歲喪父,靠保險金入德文郡貝爾蒙特學院求學。16歲離校去倫敦謀生。開始在一家報館里當記者,1948年轉到劇團當演員。此時開始寫劇本《心里的魔鬼》(1948年),在小城鎮演出。
1956年,奧斯本發表了劇本《憤怒的回顧》,劇中主人公青年吉米對社會作了憤怒的全面攻擊,但又不愿采取行動改革現實。同年5月8日在倫敦皇家劇院首次上演轟動全城,獲得極大成功。奧斯本一夜之間成為倫敦戲劇舞臺上的明星。隨后又在歐洲各主要城市和紐約、莫斯科上演,因而聞名世界劇壇。劇本道出了戰后一代人的心聲,從此開創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創作流派“憤怒的青年”,本人也被稱作“憤怒的青年”
奧斯本在轟動的浪頭中又陸續寫了30多部劇本和電影腳本。《賣藝人》(1957),寫一個失意的老雜劇演員,在演員生活中的失敗、掙扎,最后去別國謀生。1958年奧斯本與別人合資開辦了電影公司,寫了歷史劇《路德》(1961),是以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生平事跡為基礎創作的。此外有《引起丑聞與關切的問題》(1960)、《不能接受的證據》(1964)、《目前和阿姆斯特丹的旅館》(1968)、《蘇伊士以西》(1971)、《友誼的禮物》(1972)、《道里安·戈列的肖像》(1973)、《請看,這一切是怎樣破滅的》(1975),電視劇《媽媽,別看著我》和《溫柔一點》(1978)等。這些劇本的題材雖有一定社會意義,但遠不及《憤怒的回顧》中表現的思想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后來奧斯本完成了回憶錄一卷,寫到1957年為止。目前他聲稱對小說感興趣,想寫一部《圣經》中猶太的故事,反映當前英國社會中的中老年人普遍具有的叛變心情。
奧斯本的劇作多采用自然主義手法。他筆下的生活是平淡的、瑣細的、乏味的、灰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題材,諸如:讀報、爭論、吵嘴、扭打、性愛、熨衣服、辦喪事等。他多用對白、獨白、議論的藝術手段暴露人物內心的蒼白的、憤激不平的世界。
上一篇:奧托,卡爾作品分析
下一篇:女性現實主義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