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南戲作品,又名《幽閨記》,相傳為元人施惠(字君美)所作,但無確證。此劇目最早見于《南詞敘錄》中的《蔣世隆拜月亭》。王實甫有《才子佳人拜月亭》雜劇,已佚。現存有關漢卿的雜劇《閨怨佳人拜月亭》,此劇即據關作改編,是元末四大傳奇“荊(《荊釵記》)、劉(《劉知遠白兔記》)、拜(《拜月亭》)、殺(《殺狗記》)”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故事發生在金末,寫的是兵部尚書王鎮之女王瑞蘭逃難時與母親失散。書生蔣世隆與其妹蔣瑞蓮恰與此時也被亂軍沖散。王瑞蘭與蔣世隆途中邂逅,結為夫婦,在招商客店恰遇王瑞蘭之父王鎮,王鎮不認蔣世隆為婿,強將瑞蘭帶走。蔣瑞蓮則得遇王夫人,被認為義女。王瑞蘭思念丈夫,花園拜月,被瑞蓮識破,始知二人原是姑嫂,后蔣世隆與結義兄弟陀滿興福雙雙得中文、武狀元,同被王鎮招贅,于是夫妻兄妹大團圓。較早的南戲劇本《拜月亭》的結局寫蔣世隆違背盟約,接受王尚書的招贅,因而受到王瑞蘭的譴責;較晚出的《幽閨記》則改為蔣世隆抗旨拒婚,人物性格前后較為統一。作品揭露和批判了悖情背理的封建倫理道德,歌頌了青年男女追求愛情自由,矢志忠于愛情并為之與封建勢力進行不屈斗爭的精神。作品的這種反封建傾向,在王瑞蘭熱烈地追求愛情自由和王鎮頑固地維護封建門弟觀念的尖銳矛盾沖突中,表現得十分鮮明、強烈。作品把這一愛情故事放在社會動亂、人民流離失所的背景下來描寫,表現了特定的時代風貌。作品所描寫的在危難中相互扶持的美好感情,忠貞的愛情,純正的友誼,正是戰亂頻仍的金元時期人民群眾樸素的愿望。作品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寫王、蔣之間的愛情不落窠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才子佳人一見鐘情的框子。在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中,彼此的同情和幫助,成為他們愛情的基礎。作品塑造了富于典型意義的王瑞蘭的形象,寄托了劇作家的理想。她雖然有《西廂記》中崔鶯鶯一樣的身世、教養,由于她獨特的生活經歷,就使得她的性格潑辣、大膽,反抗精神也更為強烈。作品在藝術上也有較高的成就。劇作家把喜、悲劇因素交織在一起來刻劃人物,而以抒情喜劇作為全劇的基調,巧妙地應用了巧合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性。它的語言,“天然本色”,雖然平易,卻不少文彩。因此這部作品得到歷代評論家很高的評價。李卓吾曾將它和《西廂記》并提,說它們都達到了“化工“的境界。由此也可以看出它在我國戲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拜占廷帝國
下一篇:拿破侖和拿破侖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