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四箴并序》原文注釋與譯文
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①,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②。由乎中而應乎外,制于外所以養其中也。顏淵事斯語,所以進于圣人。后之學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③。因箴以自警。
視箴
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④。蔽交于前⑤,其中則遷。制之于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聽箴
人有秉彝⑥,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⑦,非禮勿聽。
言箴
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⑧,興戎出好⑨。吉兇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⑩。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11)。
動箴
哲人知幾(12),誠之于思。志士厲行,守之于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13),戰兢自持。習與性成,圣賢同歸。
【注釋】
①顏淵(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淵,孔子學生。后被尊為“復圣”。《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
②用:功能,作用。
③服膺(ying):謹記在心,衷心信服。《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朱熹注:“服,猶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④為之:一作“之為”。
⑤蔽:蒙蔽,蔽塞。
⑥秉彝:執守天之常道。遵循常理。
⑦閑邪存誠:存誠心以杜止邪惡。《易·乾·文言》:“閑邪存其誠。”《疏》:“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⑧矧(shen):況且。樞機:樞是門軸,機是門閫。比喻事物的關鍵。這里指言語。《易·系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
⑨興戎:起釁;引起爭端或戰爭。出好:出好事。《書·大禹謨》:“惟口興戎出好。”孔穎達疏:“惟口之所言,出好事,興戎兵,非善思慮,無以出口。”
⑩支:支離,散亂沒有條理。
(11)欽:謹慎,戒慎。
(12)幾(ji):事物出現前或變化前的細微亦象。
(13)造次:急遽,匆忙。
【譯文】
顏淵向孔子問克己復禮的細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者都是身體的功用。出自心中而反應在外面,控制外面用來保養內心。顏淵按這些話去辦,所以進到圣人。后代的學圣人的人,應該謹記在心,不要丟失。因而寫箴來自警。
視箴
心本來是空的,對外物的反應沒有痕跡。把握它有個要點,把非禮勿視作為它的準則。各種蒙蔽交織地出現在面前,內心就隨之變化。在外面加以控制,以安定內心。克制自己,恢復禮,久了,心就誠了。
聽箴
人們遵循常理,出自天性。被各種見解的引誘,受到外物的影響,遂失去了它的純正。那些杰出的先知先覺者,知止安定。防閑邪惡,保存誠實,非禮勿聽。
言箴
人心活動,通過言語來表達。發言禁止煩躁胡說,內心才能安靜專一。況且言語是個機關,興兵打仗,出好事,吉兇榮辱,都是它召來的。言語傷于輕率就容易荒唐,傷于煩瑣就會支離。自己放肆,就容易與外界發生矛盾。出言違逆,來言也違逆。不合禮法的不說,要謹慎遵守這個訓辭。
動箴
哲人知道事機,真誠地思考。志士砥礪操行,守住自己的作為。符合理就會寬綽,聽憑欲望就會危險。匆忙之中,思考當中,要戰戰兢兢地自我堅持。長期的習慣會形成性格,最終變成圣賢。
上一篇:《張栻·四益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何景明·四箴并序》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