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又稱西太后。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的長女,乳名蘭兒。1852年被咸豐帝選入宮中,封蘭貴人,1856年生子載淳,封為懿妃,次年晉封為懿貴妃。為人陰險機詐,有政治野心,因咸豐帝耽于聲色,懶于理事,常代為批閱奏章。1861年咸豐帝死于熱河行宮,子載淳繼位,那拉氏與皇后鈕祜祿氏并尊為皇太后。她伙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1861年12月2日,同鈕祜祿氏正式在養心殿垂簾聽政。兩宮各上徽號,鈕祜祿氏稱“慈安”,那拉氏稱“慈禧”。慈安常居東邊鐘粹宮,俗稱東太后;慈禧常居西邊長壽宮,俗稱西太后。慈禧掌權后繼續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階級官僚,采用奕訢“借師助剿”政策,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捻軍和云、貴、陜、甘等地的少數民族起義,被地主階級號稱“同治中興”。又采納洋務派“自強”、“求富”的方針,舉辦近代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開展了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但她唯恐洋務派勢力過大,在洋務派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居中駕馭,放任清流派,借他們言論打擊洋務派;又在洋務派內部扶植張之洞,牽制李鴻章,并借中法戰爭北寧失守把奕訴逐出軍機,使軍政大權盡握自己手中。
同治帝1875年病死,為繼續垂簾,西太后故意立四歲的同治帝堂弟載湉為帝,改元光緒。1887年光緒帝親政后,仍實行“訓政”,至1889年雖“撤簾歸政”,退居頤和園,實際上仍然經常發布“懿旨”,操縱大權。1895年甲午戰爭時忙于六十壽辰慶典,一心避戰求和,導致了戰爭的失敗。戰后,康有為發起維新運動,光緒受康有為影響銳意推行新政,并企圖改變受制于人的處境,西太后激烈反對,于1898年9月21日發動政變,再出“訓政”,殺害戊戌六君子,幽禁光緒于瀛臺,廢除全部新政。又策劃立載漪之子溥為大阿哥,陰謀廢掉光緒,因外國公使拒絕朝賀而作罷。義和團運動席卷京津時,利用義和團“扶洋滅洋”口號,煽動盲目排外,對外宣戰;八國聯軍進京后,挾光緒帝逃往西安,途中誣蔑義和團是“肇亂之由”下令屠殺。為討好帝國主義,她公開宣布“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政策,使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
1901年后,為了“取媚外人”,“掩人耳目”,西太后陸續推行以改命軍制、獎勵實業為主要內容的新政。1906年9月又宣布“予備仿行憲政”,以欺騙群眾,抵制革命,結果引起了資產階級立憲運動,促進了各階層群眾的覺醒。1908年11月在資產階級革命派反清武裝斗爭的高潮中,與光緒帝相隔一天死去,結束了她在清末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可參閱袁定中:《那拉氏反動的一生》,《歷史研究》,1958年第10期。
上一篇:感傷主義
下一篇: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