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實用主義哲學代表作。發表于1919年。該著作在傳播皮耳士、詹姆斯和杜威哲學的同時,也系統的闡述胡適自己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點。這篇文章是中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文字。
胡適的社會改良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是現代資產階級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流派。它認為“經驗”是超出物質與意識的構成一切事物的素材,把自然或客觀世界歸結為主觀經驗,把真理與效用、利益混為一談,否認客觀真理,甚至主張宗教迷信對剝削階級有利就是真理。實用主義由胡適傳到中國,也就成了中國資產階級主要哲學思潮之一。
胡適的“實在論”就是實用主義的主觀唯心論。他極力把客觀物質世界說成是主觀意識的產物。在《實驗主義》一文中,他借用詹姆斯的話說:“我們所謂‘實在’含有三大部分:(A)感覺,(B)感覺與感覺之間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種種關系,(C)舊有真理。”他認為“實在”作為客體的存在,只有在其與人們發生關系時它才會存在。客觀物質世界是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離開了人的主觀意識就不會有任何事物存在,這樣也就完全否認了實在的客觀性。
胡適的“經驗論”與其“實在論”是一致的,也是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胡適在介紹杜威對于“經驗”的見解時說:“經驗確是一個活人對于自然的環境和社會的環境所起的一切交涉”。“經驗只是一個物觀的世界,走進人類的行為遭遇里面,受了人類的反動發生種種變遷”,“經驗是試驗的,是要變換現有的物事;他的特性在于一種‘投影’的作用,伸向那不知道的前途;它的主要性質在于連絡未來”。“我們若把經驗當作應付環境的事,那末經驗里面便含有無數連絡,無數貫穿的關系”。“經驗里面含有無數推論,沒有一種有意識的經驗沒有推論的作用”。
這里,杜威所說的“自然的環境”,向來就被認為是他們主觀“經驗”的一部分,是和他們的主觀“經驗”分不開的東西。簡言之,也就是他們的主觀世界。實用主義所謂的“經驗”,與科學知識是毫不相關的。實用主義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變換”成為自我的、主觀的世界,就必然把自我的、主觀的世界“變換”成為第一性的東西,把客觀的世界“變換”成為第二性的東西。主觀是第一性的,客觀是第二性的。“經驗”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胡適援用“經驗”這類字眼,偷運唯心主義黑貨,其目的在于混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其實,所謂經驗乃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感官的結果,它是人們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它的基礎和內容都是客觀的,人們總結經驗,把握事物的本質,其目的就在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認識論方面,胡適極力鼓吹不可知論,否認客觀真理。因為他們既然不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從而也就否認了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可能性。他說:“科學律例是人造的”,“是假定的”,“并不是永永不變的天理,——天地間也許有這種永永不變的天理,但我們不能說我們所擬的律例就是天理:我們所假設的律例不過是記載我們所知道的一切自然變化的‘速記法’。”在胡適看來,所謂真理并不是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性在人們頭腦中的正確反映,客觀真理是不存在的,真理的標準是人的主觀經驗,顯然,這是十足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毛澤東說:“判定認識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毛澤東選集》,第261頁)。
胡適否認真理的客觀標準,也必然要陷入相對主義的泥坑。他不了解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辯證關系,把真理只看成是相對的、暫時的,從而也就否定了絕對真理。他認為有用就是真理,滿意就是真理,對付就是真理。他片面夸大了認識的相對性、主觀性和條件性,主張一切真理只能是相對的,從而走向了相對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發展過程。客觀現實世界發展的每一個具體過程,對發展總體來說是相對的,因此人們對這一具體過程的認識,具有相對的真理性,但這決不能歸結為相對主義,因為它承認絕對真理的存在,認為相對之中有絕對,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胡適的相對主義與其反革命的政治實踐,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上一篇:實踐論
下一篇:憲章派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