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康有為繼《新學偽經(jīng)考》的另一重要理論著作。二十一卷,約三十四萬字,1898年正式刊行。主要內(nèi)容是:《六經(jīng)》所載的堯、舜、文王的誥命典章和盛德大業(yè),都無從稽考,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行,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改革社會的主張。周朝末年諸子百家紛起建立教義,企圖憑自己的理想建立最完美的社會制度,并把這種制度托為古代曾實施過,以取得人們的信仰。其中儒家教義最完善,制度最齊備,在漢武帝時取得一統(tǒng)地位,孔子成為萬世“教主”。孔子改制的精義,主要表現(xiàn)在《春秋》一書,而《公羊傳》則是正確闡述《春秋》的典藉。對《公羊傳》的通三統(tǒng)、張三世之說,康有為從維新變法的需要出發(fā),用歷史進化論的觀點加以解釋說,“據(jù)亂世”就是西方的君主專制時代,“升平世”就是君主立憲時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時代。人類社會必然將按照“據(jù)亂、升平、太平”有序不亂地向前發(fā)展,從而強調(diào)了中國當時必須從“據(jù)亂世”通過維新進入“升平世”的必要性,論證了變法維新的必然性,并把自己的變法維新證明為不但沒有違背孔子遺教,而且是孔子道統(tǒng)的真正繼承者。可參看,湯志鈞:《戊戌變法史》。
上一篇:孔子與《春秋》
下一篇:孔子改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