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克,亞·亞(1880—1921)是蘇聯俄羅斯詩人。生于彼得堡貴族家庭。童年時代是在外祖父家度過的。一八九八年入彼得堡大學法律系,一九〇一年轉入語文歷史系。他的岳父是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他很小就開始寫詩。早期創作受茹科夫斯基的浪漫主義和費特的“純抒情詩”的影響。一九〇三年開始在象征派雜志上發表詩作。早期代表作品為《美婦人詩集》(1904)這本詩集反映了詩人對美的追求,也可以感覺到一定程度的革命即將到來的信息,但充滿了神秘主義和象征的色彩。勃洛克的整個創作處在人類歷史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他的作品帶有兩個時代交替的特點。正如馬雅可夫斯基所說:“亞·勃洛克的創作是整整一個詩歌的時代。”一九〇五年革命對于詩人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和影響。革命使他面向生活。在這一時期他立志要“自覺地和永不回頭地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這個祖國。”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飽漢》(1905)、《集會》(1905)、《白雪假面》(1907)、長詩《報應》(1901-1921),寫了知識分子家庭的歷史命運。一九〇九——一九一三年間,他曾去國外作過三次旅行。他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認識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是社會黑暗的真正原因。在十月革命前夕,勃洛克同舊世界徹底決裂,歡欣鼓舞地迎接了這場革命,創作的高峰是長詩《十二個》(1918),這是第一首描寫十月革命的長詩。這首長詩借助十二個使徒找耶穌的故事刻劃了十二名赤衛戰士在革命的歲月里的生活。長詩以獨特的技巧表達了詩人在十月革命中的革命激情,傳達了在這些日子里革命人民的英雄氣魄和無畏精神,充滿了對舊世界的仇恨,對未來的信心,塑造了轉變時期的勞動人民的形象。但是,長詩沒有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沒有很好反映組成這個革命的主要力量,借用十二個使徒找耶穌的宗教故事來象征勞動人民對革命的忠誠也明顯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看出他對革命的本質還缺乏深刻理解。在十月革命后詩人還寫有長詩《野蠻人》(1918),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丑惡本質。在他生命的最后年代進行了大量的文學與社會活動,主要精力用在從事高爾基倡導的“世界文學叢書”的出版工作上。高爾基贊譽勃洛克是“一位極為忠誠的詩人”。
一九二一年詩人雖然身患重病仍不愿出國治療,病逝于列寧格勒。
上一篇:勃朗特三姐妹
下一篇: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