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27—101?),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出身貧寒。曾在太學讀書,老師是班固之父班彪。他讀書刻苦,過目成誦,“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他的代表著作《論衡》是我國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談到《論衡》一書宗旨時公開聲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佚文》)王充的《論衡》沒有專論文藝問題,但在不少地方卻表現了他的文學主張。首先應該提到的是王充很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和作家的責任感。他說:“夫文人文章,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哉。”(《佚文》)主張文人之筆應“勸善懲惡”,“匡濟薄俗”。正因如此,王充又進一步認為“真”是審美判斷的標準,如果以“虛妄”之美為美,就是錯誤的審美判斷,要努力使“華偽之文滅”。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他主張“外內表里,自相副稱”,“人之有文也,猶禽之有毛也。毛生五色,皆生于體。茍有文無實,是則五色之禽,毛妄生也。”(同上)內容起決定作用,但要靠一定的形式去表現,所謂“情見乎辭”,“物以文為表,人以文為基”,即是說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文章的語言方面,王充主張把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結合起來,要用便于表現內容的通俗流暢的語言寫文章。他說,“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以使“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批判了“隱閉指意”,“文必艱深”的流弊,批判了當時文壇“尊古卑今”的不良傾向,主張時代變了,語言也應有所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顯示了王充分析問題具有一定的歷史發展的眼光。在反對當時流行的盲目厚古之風時,王充明確提出文章應有獨特之處,不應因襲古人和盲目模仿,要有所創造和前進。他說:“飾貌以強類者失形,調辭以務似者失情……各以所稟,自為佳好……必謀慮有合,文辭相襲,是則五帝不異事,三王不殊業也。”這顯然是對那些崇古模擬,墨守成規而反對創新者的有力批判。王充進步的文學主張對后世的文學理論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王充
下一篇:王士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