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性惡說
為荀子所倡導。所謂“性惡”,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就是惡的,善則是后天教育的結(jié)果。荀子說: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由于人的本性惡,所以不能順人之性,“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這樣就要加強后天的教育,使人性達到善: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性惡說”是荀子美學思想的基石。荀子認為追求聲色之娛乃人之天然本性。 “夫人之情, 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這種本性“感而自然,不待事后生之者也”。而“目辨黑白美惡,耳辨聲音清濁”的審美能力,也是無待而然的。荀子認為審美追求是人情之常,具有合理性,禁止是不對也是不可能的。從這點出發(fā),荀子批判了墨子的“非樂”論。但這決不意味著縱欲,而是必須使之合于“禮”,與社會性的倫理規(guī)范相一致。 “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所以“樂”必須體現(xiàn)“道”, “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而這也就是荀子所認識的文藝的社會作用。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荀子的這種思想看到了美是個體的感性情感與社會的理性規(guī)范的統(tǒng)一,但對后者(在荀子就是封建道德)的強調(diào)是更為主要的。
從“性惡說”出發(fā),荀子還提出了“美”和“偽”的問題。性本惡故不能自美,要達到美,必須加之以“偽”,“偽”就是人為,即經(jīng)過后天的禮義、教育,人的本性合于規(guī)范,也就美了。 “君子之學, 以美其身。” “性者,本始初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一方面認識到人性之美的感性內(nèi)容,另一方面又認為美的人性須經(jīng)后天的教育,這一思想在當時是很深刻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性善說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性格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