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救國會。愛國民主黨派之一。原名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沈鈞儒。1935年華北事變后,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各界抗日救亡組織紛紛成立。1935年底1936年初,上海先后成立婦女界救國會、文化界救國會、大學教授救國會、學生救國會等民眾抗日救亡團體。1936年1月28日,正式成立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北平、南京、武漢、天津、廣州、山東等地也分別出現了同類組織。形勢發(fā)展要求成立全國統(tǒng)一的群眾抗日救亡領導機構。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上海召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全國十八個省市的六十多個救亡團體的代表出席,通過《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宣告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正式成立,選舉宋慶齡、何香凝、馬相伯、鄒韜奮等四十人為執(zhí)行委員,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史良、沙千里、王造時等十四人為常務委員。救國會以團結全國力量抗日救國為宗旨,主張政治民主,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專政和對日不抵抗對內以武力“圍剿”紅軍的政策,要求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保障抗日言論自由和救國運動自由等。救國會贊成并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主張,成為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由于抗日救國事業(yè)深得人心,救國會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不僅愛國知識分子,各階層各黨派成員都積極參加其組織和活動;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華僑中也成立了救國會的地方性組織。救國會成立后,一方面發(fā)動與組織群眾性的抗日救亡活動,反對對日不抵抗政策和妥協外交;一方面爭取張學良、馮玉祥等國民黨內愛國的上層人物,通過他們推動國民黨改弦更張,實行抗日。1936年7月,組織代表團赴南京向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請愿,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給人民以抗日救國的自由。8月,發(fā)起援綏抗日運動。10月19日魯迅逝世,救國會主持舉行送葬儀式和悼念活動,號召繼承魯迅精神,獻身抗日救國事業(yè)。
在國民黨對日不抵抗政策統(tǒng)治下,“救國有罪”。1936年11月22日,國民黨政府在上海逮捕了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王造時、史良等救國會領袖,造成了七君子冤獄。中國共產黨和廣大各界人民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強烈不滿,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營救運動。張學良、楊虎城、馮玉祥、于右任,以至外國名流學者都投入營救運動。宋慶齡、何香凝、胡愈之等,為營救七君子,發(fā)起救國入獄運動,使國民黨陷于被動、難堪的狀態(tài)。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獲釋出獄。
沈鈞儒等領導人出獄后,立即領導救國會投入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洪流之中。為宣傳抗日,創(chuàng)辦《抗戰(zhàn)》三日刊、《全民周刊》(后兩者合為《全民抗戰(zhàn)》三日刊)、《救亡日報》、《國民公論》旬刊及生活書店等。并募捐支前、救災;組織救國會會員去敵后參軍參戰(zhàn);爭取人民民主權利,一再呼吁政府保障人權;和共產黨等抗日黨派共同掀起憲政運動高潮。1941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沈鈞儒是早期發(fā)起人之一,但部分發(fā)起人以救國會與共產黨關系密切,把救國會拒之民盟之外。1942年,由于民盟中諸多人士的提議和堅持,才允許救國會入盟。救國會在民盟中屬于左翼,對于民盟堅持革命方向起了積極作用。特別是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后,救國會為民盟新生作出了重大貢獻。1945年冬,更名為中國人民救國會,沈鈞儒為常務委員會主席。1946年1月9日創(chuàng)辦《民主生活》周報,為實際上的機關刊物。此時救國會以團結全國人民建設獨立自由幸福的民主新中國為奮斗目標,主張消滅內戰(zhàn),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在和平、統(tǒng)一、團結、民主的基礎上,實行一切民主改革,經過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948年5月,救國會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自9月起,沈鈞儒等救國會領導人陸續(xù)到解放區(qū),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共產黨領導下,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18日,救國會以自己組織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宣告結束。救國會的歷史在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冊上留下了光榮的一頁。詳見周天度《救國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上一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下一篇:中國人民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