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德、日、意軸心國侵略的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于1942年1月結成同盟,以共同抗擊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從而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為最后戰勝法西斯侵略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德、日、意擴大侵略戰爭,構成了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也加深了同英、美等國的矛盾,法西斯勢力已成為各國人民共同的主要敵人;各被侵略國家迫切要求聯合行動,共同抗擊侵略,這是促使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前提條件和決定性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至蘇德戰爭爆發以前,其主要特點是:美國逐漸卷入反法西斯的斗爭,英、美等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大戰爆發以后,在羅斯福總統努力下,美國國會于1939年11月4日通過新中立法案,取消對交戰國禁運軍火的規定,確定了“現購自運”原則,為英、法購買美國軍火創造了條件。1940年5月10日丘吉爾擔任英國首相以后,更堅定地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積極爭取美國的援助。1940年6月初,美國通過私人公司一次賣給英國五十萬枝步槍、九百門大炮、八萬挺機槍、一億三千萬發子彈,以彌補英軍的損失。9月2日,美、英交換照會簽訂防御協定,美國把五十艘逾齡驅逐艦租給英國,英國把大西洋上八個海空軍基地租給美國九十九年。美國實際已由中立國變成非交戰國。12月29日,羅斯福在“爐邊談話”中說:“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大兵工廠。”進一步表明了美國要成為反法西斯國家后盾的信念。鑒于英國缺乏現金購買美國軍火,經過羅斯福的不懈努力,美國國會于1941年3月11日通過了“租借法案”(第一七七一號法案,即“進一步促進美國國防及其他目標的法案”,或稱“借貸或出租武器法案”)以代替中立法,授權總統對“其防務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的國家,出售、轉讓和租借國防物資。國會還一次撥款七十億美元供租借法案之用,以援助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租借法案成了戰時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的基礎,支援了反法西斯戰爭。3月27日,美、英兩國總參謀部代表在華盛頓達成“ABC-1參謀協定”,規定一旦美國參加對德國和日本的戰爭時,美、英兩國將首先打敗德國,然后再對付日本,此即“德國第一、日本第二”原則。這樣,美國同英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參加了實際是“不宣而戰的戰爭”。6月,英、美、自由法國等國代表在倫敦簽署《同盟國宣言》,強調為了維護和平和擺脫侵略威脅,各國人民在戰時及戰后和平時應通力合作。這是制訂一項各國人民公認的和平憲章,并建立相應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邁出的第一步。
第二個階段,蘇德戰爭爆發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其主要特點是:蘇、美、英三國開始實現合作。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的爆發,加強了反法西斯戰爭性質和實力。英、美出于各自的需要,表示支持蘇聯反對德國侵略的戰爭。丘吉爾更是把蘇德戰爭爆發看作是減輕德軍對英國壓力,以擺脫其困境的有利因素。6月22日和6月24日,丘吉爾和羅斯福都宣布要對蘇聯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蘇聯也力求聯合英、美和一切反法西斯國家,爭取得到急需的軍火物資的供應。7月12日,在莫斯科簽訂蘇英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雙方保證在戰爭中互相援助,不單獨對德國停戰或媾和。7月,蘇聯同流亡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簽訂了對德戰爭一致行動的協定,8月同挪威、比利時流亡政府建立外交關系。蘇、美之間也開始進行關于美國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和貸款的談判。8月14日,羅斯福和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達了美、英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的決心,受到了各反法西斯國家的歡迎。9月24日,蘇聯代表在倫敦舉行的同盟國會議上發表聲明同意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至此,已有十五國政府宣布加入大西洋憲章。9月29日,根據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建議,蘇、美、英三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議,于10月1日簽訂了三國第一個議定書,規定從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英、美每月向蘇聯提供四百架飛機、五百輛坦克以及其他各種武器、軍用物資共七十多個項目;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莫斯科會議加強了蘇、美、英三國合作,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支援蘇聯衛國戰爭起了積極作用。為了幫助蘇聯解決采購軍火資金的困難,羅斯福于10月30日寫信給斯大林,給予蘇聯十億美元無息貸款。11月7日決定把租借法擴大到蘇聯,這就為美國向蘇聯提供軍事援助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第三個階段,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其主要特點是:美國正式參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后形成。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然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進攻英、美、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屬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隨后,法西斯侵略國家和反法西斯國家相互宣戰,兩方面的陣線明朗化,民主國家面臨共同敵人,各戰場實際已連成片。反法西斯力量日益壯大和發展。12月11日,德、日、意簽訂了對美、英共同作戰協定,規定三國對美、英聯合作戰到底,保證不單獨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不久,三國又簽訂了關于劃分德、意和日本之間作戰范圍的軍事協定。法西斯國家加緊軍事勾結,促使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更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至此,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
1941年12月22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開會(代號“阿卡迪亞”,意為“世外桃源”),商討兩國作戰計劃。羅斯福倡議所有對軸心國作戰的國家簽署一項共同宣言,并起草了宣言草案。經與英、蘇磋商并加以修改后,用急電把宣言草案發給各同盟國政府。羅斯福和丘吉爾還分批會見各國駐華盛頓大使,告知此事。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二十六個反法西斯的參戰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贊同《大西洋憲章》規定的宗旨和原則,各簽字國保證用自己全部的軍事和經濟資源同德、日、意法西斯國家作戰,保證相互合作,不與敵國單獨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以后,又有二十多個國家宣布加入《聯合國家宣言》。《聯合國家宣言》的簽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和最終形成。它開創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聯合對敵、保衛和平的國際合作新局面,加強了反法西斯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領域的有效合作,為最后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并為聯合國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礎。
上一篇:世界中古史
下一篇:世界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