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或稱中世紀史)為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時期的歷史。世界中古史主要是研究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過程,研究封建制度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封建社會經濟形態在世界范圍內的產生和衰亡,決定世界中古史的斷限。封建社會的產生和衰亡,雖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截然分開,但是有必要確定一個分期標志。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社會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因而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條件和時間也很不相同。在亞洲,中國及其周圍一些國家,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進入了封建社會。在地中海區域的歐洲,羅馬帝國,在奴隸制生產方式產生危機的形勢下,奴隸、隸農起義與“蠻族”入侵相結合,在五世紀(476年)促成西歐奴隸制的崩潰和封建制度的產生。在東歐斯拉夫地區,于九世紀后半期原始公社走向解體,家長奴隸制開始出現,進而過渡到封建社會。可見,在世界范圍內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在條件上是千差萬別的,在時間上是相差懸殊的。由于上述情況,關于世界中古史的起點,史學界的意見頗不一致。有人主張從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算起,有人主張從羅馬帝國后期奴隸制危機和封建因素產生算起,也有人主張以拜占廷帝國建都的330年作為起點。目前多數學者的意見,主張從日耳曼人對西歐的征服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作為世界中古史的起點。
盡管各國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發展和瓦解的時期不盡一致,向封建制過渡的道路不盡相同,但在封建關系形成發展的過程中,還是有其共同特征的。一般地說,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向封建制過渡是否經過奴隸制階段,然而在向封建制過渡過程中,都經歷了長期的、劇烈的、多種多樣的階級斗爭。而且,各國封建化過程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一方面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出現了掌握土地的封建主階級;另一方面是各種類型的勞動人民遭受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封建奴役和剝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礎。封建主掌握基本生產資料土地,并把土地分成小塊,由個體農民耕種。農民在這塊土地上為封建主生產地租,并經營自己的經濟。封建主通過經濟以外的強制對農民進行各種剝削。封建主對土地的所有權以及農民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決定當時剝削的封建性質。封建主利用勞役、實物和貨幣等各種形態的地租,無償地霸占農民生產的剩余價值。在封建經濟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封建主階級和生產者自己及其家庭的需要,不是為了交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西歐在十至十一世紀時開始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產生了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封建城市。這些城市后來逐漸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或獨立的地位。城市的出現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導致各個國家中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和國內市場的形成,對封建社會發生巨大的影響。東方國家和拜占廷在進入封建社會時保存著古代繁榮的城市,存在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和國內外貿易。但這些城市始終受著封建政權的控制,城市工商業長期屈從于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資本主義關系的萌芽,許多國家在封建制后期出現了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形式的資本主義生產。手工工場是在手工業技術顯著進步和勞動分工發達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一定經驗和技能的、擺脫了封建束縛的勞動群眾,是構成這種新的生產力的最重要因素。在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的過程中,私人企業主積累越來越多的資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逐漸轉化為剝削雇傭勞動者的手段。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在不同國家采取不同的方式,無論哪種方式都伴隨著最殘忍的暴力。從中古后期起,一些西歐國家迅速地開始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西歐資本主義關系開始以經濟奴役和殖民掠奪的形式,影響世界其它地區。中歐和東歐的一些國家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的過渡較慢。十六至十七世紀時,這些國家在強大的人民運動失敗以后,農奴制重又加強。亞洲的先進國家在同一時期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于封建勢力的強大和西方殖民主義的阻礙,資本主義關系發展緩慢。
封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主要表現為農民階級和封建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這種階級矛盾和斗爭表現在封建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東方國家的農民運動一開始就有相當大的規模。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這種規模巨大、人數眾多、持久而頑強的斗爭,更是此伏彼起,接連不斷。在西方,封建初期的農民起義規模較小,并帶有地方性。在封建制發展時期,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引起封建主剝削的加強,農民的反封建運動也開始擴展到廣大地區。參加起義的群眾更廣泛,次數更頻繁,時間更長久,斗爭也更為激烈。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社會的階級斗爭日益復雜化。城市居民為了爭取自治權,不斷發動反對封建領主的斗爭。在城市爭得自治或獨立以后,統治權落到城市貴族之手。于是行會的手工業者又起來反對城市貴族。城市行會的增長引起城市行會內部矛盾的發展。被剝削的幫工和學徒又發動反對行東的斗爭。城市平民階層除進行反對城市上層的斗爭以外,還與農民起義相結合,反對他們共同的敵人封建領主。在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的同時,新的社會階級雇傭工人和資本家也產生了。因此封建制后期的階級斗爭更加復雜。在歐洲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里,階級斗爭呈現新的形勢。德國的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最初行動。尼德蘭革命則是第一次取得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
在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封建的上層建筑,以實現和加強封建主的統治。不少東方封建國家從古代承襲了龐大的國家組織形式,實行較為集權的統治。在封建制初期的西歐各國,在政治上呈現分裂割據狀態,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內,則成為擁有各種權力的君主。封建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的逐步形成和階級斗爭的加強,帶來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從十三世紀起,西歐有些國家出現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的趨勢。在封建國家的鞏固過程中,等級君主制體現了教俗封建主和城市上層之間的政治聯合。當進入封建制后期,隨著封建剝削的加強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剝奪,城鄉勞動群眾進行了頑強的斗爭。統治階級為了鎮壓反抗,要求加強統治機構。新興的資產階級也要求國家的統治方式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于是從十五世紀末起在西歐某些國家開始出現了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政權操縱于封建主階級與新興的資產階級之間,把行政和立法權力集于一身,實現絕對的專制統治。中古時期存在各式各樣的宗教體系,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它們都是鞏固封建制度的上層建筑。在中古時期的所有國家里,教會和寺院總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殘酷剝削依附農民。它們都是現實社會制度的重要支柱。因而,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斗爭,其矛頭首先是針對教會。中古時期的異端運動正是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社會反抗斗爭,構成反封建斗爭的重要力量。封建文化同樣是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在教會和寺院力量強大的封建國家里,封建文化往往為濃厚的宗教色彩所籠罩,哲學、科學和藝術等都從屬于宗教。然而,在進步和反動潮流的斗爭中,封建時代仍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十四世紀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到十五、十六世紀遍及整個歐洲。在這個運動中,新興資產階級提出人文主義世界觀,反對基督教的世界觀。它在反對教會精神統治的斗爭中,起了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十六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人類的思想和知識開始擺脫神權的統治。
封建社會經濟形態在世界范圍內的衰亡,也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從十五、十六世紀資本主義關系產生的時代起,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尼德蘭革命、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等一系列社會變革,到十七、十八世紀在歐洲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經歷了三、四百年的時間。因此,對世界范圍封建社會經濟形態衰亡的時間斷限,看法也有分歧。有人主張到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前,有人主張到尼德蘭革命之前,有人主張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也有人主張到十五世紀新航路的發現。多數人意見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中古史的結束和近代史的開端。中古時代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只有中古時代生產的發展,才有近代的資本主義。學習世界中古史,可參閱朱寰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世界中古史》;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人民出版社1979年修訂本《世界通史》(中古部分);郭守田主編,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的《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
上一篇:世界上古史
下一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