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強盛的國家,必然重視教育;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一定尊重知識。
回顧中國五千年來的發展史,我們不得不驚嘆于知識的力量——從原始的結繩記事到每秒可計算數百億次乃至數千億次的計算機;從古老的飛鴿傳書到走進千家萬戶的互聯網;從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到科技航天、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所有這一切,無不印證了知識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這條東方巨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學習,是人生的第一要務,是實現人生抱負、成就理想的途徑和方法;學習,可以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學習,還可使人聰慧睿智,道德高尚,受人尊重。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學習,重視知識的傳承和發揚。《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指出了學習的作用;荀子提出的“學不可以已”、“鍥而不舍”等觀念,則是對勤學精神的高度贊揚;宋代大儒朱熹指出“蓋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為今人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學習方法;“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明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21世紀是開拓創新的時代,科技革命方興未艾;21世紀也是體現人才價值的時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作為青少年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進而產生緊迫感和求知欲,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只有通過持之以恒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自己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為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積極做好準備。
上一篇:《業精于勤,荒于嬉。》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關于榮辱的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