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戰國兵法·公羊傳》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與楚人期戰于泓之陽
宋公與楚人期戰于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彼喂唬骸安豢?。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濟,未畢陳。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彼喂唬骸拔崧勚玻壕硬还牟怀闪小!币殃?,然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宣公十二年
莊王伐鄭
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莊王親自手旌,左右揮軍退舍七里。將軍子重諫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里;諸大夫死者數人,廝役扈養死者數百人。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莊王曰:“古者桿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于四方。是以君子篤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詳。吾以不詳道民,災及吾身,何曰之有!”既則晉師之救鄭者至。曰:“請戰?!鼻f王許諾。將軍子重諫曰:“晉,大國也,王師淹病矣。君請勿許也!”莊王曰:“弱者吾威之,強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绷钪€師,而逆晉寇。莊王鼓之。晉師大敗。晉眾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莊王曰:“嘻! 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還師,而佚晉寇。
宣公十五年
莊王圍宋
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彼抉R之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 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彼抉R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 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币径ブ?,反于莊王。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 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再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 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后歸爾?!彼抉R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鼻f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笔挂ブ?。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鑒賞]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儒家經典之一。
《公羊傳》作者舊題公羊高,戰國時齊人,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據唐代徐彥《公羊》引戴宏序載,《公羊傳》初僅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始與齊人胡母生(子都)將《春秋公羊傳》“著于竹帛”,流傳于世。
《公羊傳》專門闡釋《春秋》經的“微言大義”,時間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史事記載較簡略。它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歷代今文經學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今存有東漢何休《春秋公羊解詁》、唐代徐彥《公羊傳疏》、清代陳立《公羊義疏》。
本書選錄的《公羊傳》三段文字是專門論述軍事的。文中標題系編者所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待戰爭的態度,大體上是沿襲儒家學派中偏于保守的觀點。但其中也不乏可取之論。
第一段,是關于著名的泓之戰的。宋襄公的“蠢豬式的仁義”,在《左傳》里受到批評,子魚直截了當地指出襄公根本不懂戰爭。在《公羊傳》里,襄公受到贊揚:“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闭J為襄公的這一舉動,可以和儒家理想中的圣王——周文王媲美。這顯然是迂腐落后的觀點,在《左傳》中,子魚強調“明恥、教戰,求殺敵也。”指出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機會,積極進攻敵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第二段,是關于楚莊王伐鄭的。楚莊王認為,“君子篤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是說進行戰爭不能見利忘義,爭取人心比奪取土地更加重要。“告從不赦,不詳?!笔钦f敵人已經屈服,就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是不懂策略。“弱者吾威之,強者吾辟(避)之: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這是說,威弱避強,欺軟怕硬,就不能取信天下,建立功名,莊王的話,雖然也是以“禮”為出發點,但仍然體現了一種有積極意義的原則。
第三段,是關于楚莊王攻宋不克終于講和的事。粗看起來,似乎只是一個帶喜劇色彩的小故事,實際上,它反映了人們如何使神圣的“禮”為自己的需要服務,如何把“禮”當成一種策略手段來運用。宋國被圍9個月,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實難繼續支持,但不愿屈服;楚軍只有7日之糧,明知道短時間內不能克宋。于是華元和子反都相互表示信義,楚莊王也終于明白其中奧妙,順水推舟。楚宋兩國都在“禮”的外衣遮蓋下,體面地止戰講和,保全了雙方的利益。這是“禮”的靈活運用,自有它的借鑒意義。
上一篇:《先秦散文·國語·優施教驪姬遠太子》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尉繚子·兵談》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