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的藝術
楚辭源于戰國時期江淮流域楚地人用方音、土語所唱的歌謠。宋人黃伯思曾概括楚辭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保ā缎6ǔo序》)
屈原以前,詩經的句子大體以四言為主,屈原在吸收楚國民間語言和南方歌謠的形式、韻律的基礎上,把詩經的四言句式與“兮”字配合,既誕生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騷體,同時又賦予了作品新的意境。如“采芳洲兮杜若”,“觀流水兮潺愛”,“兮”的作用相當于“啊”字,但她拉長了音節,使聲音變得曼妙起來;“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這里的“兮”字是“然”的意思;“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這里的“兮”字是“而”意;“傳芭兮代舞”,這里的“兮”字是“以”意;“采薜荔兮水中,褰芙蓉兮木未”,這里的“兮”是“于”的意思。
除“兮”字外,屈原在《招魂》及《大招》兩篇的句末還使用“些”字和“只”字,如“仰望刻桷,畫龍蛇些。坐堂始發,臨曲池些”?!靶弊忠彩浅窖?,其意思與詩經“思”字相同。
屈原的這種富于地方色彩的創新,對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給后世文人以極大的教育與啟發。
漢賦的產生是《楚辭》直接影響的結果。賦的最早含義是“誦說”,后來發展出“鋪陳”的意思。漢朝人編輯作品時即稱“屈原賦”,后世也多以辭賦并稱。賦體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痹凇段男牡颀垺r序》中又說:“世漸百齡,辭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余影,于是乎在?!睗h朝初年,宮廷中的文人們喜好楚聲,常常模仿騷辭書寫哀痛。漢武帝之后,國力強盛,國威遠播,皇帝好大喜功,喜愛華艷夸飾之辭,終于形成漢賦的盛況。后來的魏晉、南北朝以至宋唐的賦、駢文的發展,無不是《楚辭》影響的結果。
《楚辭》還促成了五、七言詩的發展。騷體大多是五言句式,加上虛字就變成了六、七言句,所以有學者稱《楚辭》是五言詩的奠基者。七言句在《詩經》中只是偶然出現,《楚辭》則漸漸增多,如《山鬼》、《國殤》兩篇就全是七言,《招魂》中把“些”字去掉,也成了七言詩。即使是唐人的七言詩,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常有“兮”字雜在其中,這也是吸收《楚辭》精華的結果。因此,研究七言詩的產生與發展,不可忽視《楚辭》的影響。
屈原的愛國情操與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對后世的文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屈原一生痛恨出賣國家的小人,為了理想正義與國家,他絕不妥協:“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末悔?!保ā?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huci/20181029775.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離騷》)屈原的偉大之處也在于他的崇高品格與愛鄉愛國的情操,這種逆境中仍堅持奮斗、寧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了后世的無數仁人志士。這種精神在國家危亡時刻表現尤為強烈,如辛棄疾稱“我是卜居者,歲晚望三閭”(《水調歌頭》),劉過說“讀遍離騷,酒香猶在,常覺人間小”。至于岳飛、陳亮、文天祥等的英雄行為,也都是屈原精神的延伸與再現。
上一篇:《春秋榖梁傳》
下一篇:《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