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亦稱人道主義。人文主義思潮,是歐洲早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神學,以人為研究對象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開始于14世紀的意大利,到了15、16世紀,在歐洲許多國家廣泛開展起來。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1304-1374)、卓萬尼·薄伽丘(1313-1375)、瑪爾西洛·費奇諾(1433-1499)、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皮埃特洛·彭波那奇(1462-1524)、尼德蘭的愛拉斯謨(1466-1536)、法國的米謝爾·德·蒙臺涅(1533-1592)、西班牙的斐微斯(1492-1540)等。
人文主義的含義有兩個:一是這些思想家在這一時期所研究的對象是與宗教神學相對立的以人為中心的世俗文化,如古代語言、哲學、藝術、自然科學等,二是在各個學科中都極力提倡“人”或人道精神。為了與神學鮮明地區別開來,他們自稱為“人文主義者”或“人文學者”,并把他們所研究的學科稱為“人文學科”。他們所掀起的思想解放運動,后來被稱為人文主義思潮。
人文主義者雖然人物繁多,觀點各異,但是他們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反對神權對人權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尊嚴和權利。宗教神學宣傳上帝是造世主,上帝掌管人間俗事,人間的等級制度、貧富貴賤都是上帝意志的體現,是天經地義的。人文主義者堅決反對這些荒謬觀點。他們雖然沒有否認神的存在,但是他們把人與神并列起來,甚至認為人的地位高于神的地位,人是獨立的存在,不應聽從神的擺布。第二,反對宗教禁欲主義,提倡追求現時生活。教會僧侶們用所謂的“原罪”、“救贖”、“來世報應”等教義要求人們放棄物質生活,絕情寡欲,忍受現時痛苦,以求死后升入天堂,獲得來世幸福,但是他們自己卻過著奢侈、腐朽、淫亂的生活。人文主義者尖銳指出,這是他們虛偽性和欺騙性的表現。他們認為,有血肉之軀、有感情有欲望的人,應該追求現時幸福生活。第三,反對封建等級制度,要求個性自由和平等。封建教會和世俗政權要求人們甘心服從政治壓迫和精神奴役,不要起來反抗。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生在世是平等的,沒有天生的高低貴賤之分。他們響亮地提出了“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無所不有”的口號,要求個性自由和個性解放。第四,反對蒙昧主義,推崇理性,提倡發展科學。經院哲學家們既不研究歷史文化,又不研究現時問題,而是熱衷于引經據典,對那些宗教教義進行煩瑣論證,誰要研究人,研究自然,輕則被視為異端加以排斥,重則處以死刑。人文主義者認為,經院哲學家自以為無所不知,其實他們什么也不知道。這種愚昧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他們主張要重視人的理性和智慧,加強對自然的研究,發展科學和教育,以增強人的能力。他們中有些人還對自然科學做了研究,提出了許多科學見解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人文主義思潮批判了宗教神學,使人的視線由天國轉移到人自身,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要求發展科學的愿望,為后來科學的發展和唯物主義思想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但是,他們所講的“人”,只是抽象的“人”。他們既沒從根本上批判整個封建剝削制度,又沒想把廣大勞動人民從黑暗統治中解放出來。這是在少數資產階級上層知識分子中流行的思想解放運動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
上一篇:人文主義
下一篇:人是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