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傳
荀攸傳
【題解】
荀攸(157-214),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被稱為曹操的“謀主”,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后棄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后,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贊。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途中去世。正始年間追謚為敬侯。
【原文】
荀攸字公達,彧從子[1]也。祖父曇,廣陵太守。攸少孤。及曇卒,故吏張權求守曇墓。攸年十三,疑之,謂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奸!”衢寤,乃推問,果殺人亡命。由是異之。何進秉政,征海內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黃門侍郎。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颙、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于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后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覺,收颙、攸系獄,颙憂懼自殺,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棄官歸,復辟公府,舉高第,遷任城相,不行。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駐荊州。
太祖迎天子都許,遺攸書曰:“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于是征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鐘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建安三年,從征張繡。攸言于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游軍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太祖不從,遂進軍之穰[2],與戰。繡急,表果救之。軍不利。太祖謂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設奇兵復戰,大破之。
【注釋】
[1]從子:侄兒。
[2]穰:今河南鄧州。
【譯文】
荀攸字公達,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曇,曾任廣陵太守。荀攸年少時死了父親。荀曇死后,荀曇的故吏張權請求為荀曇看守墓地。這年荀攸13歲,懷疑張權,對叔父荀衢說:“這人臉色不正,恐怕有隱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審問,張權果然是殺人在逃犯。從此人們對荀攸另眼相看。何進掌權,征召國內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被授官黃門侍郎。董卓叛亂后,關東起兵,董卓遷都長安。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颙、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商議說:“董卓不守信義,比夏桀、商紂還殘暴,天下人都怨恨他,雖然他擁有強大的兵力,實際上不過是一介匹夫而已。現在我們干脆殺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據崤山、函谷關,輔佐君王,以向全國發號施令,這正是當年齊桓公、晉文公的做法。”事情將成時被發覺,何颙、荀攸被捕關在獄中,何颙憂慮恐懼,自殺身亡。荀攸飲食,言談自若,適逢董卓死,幸免一死。于是棄官返歸,又被官府征召,考試名列優等,升遷為任城相,沒有赴任。荀攸因蜀漢地險城堅,人民生活殷實,于是請求擔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駐在荊州。
太祖奉迎天子到許縣建都,給荀攸寫信說:“現今天下大亂,正是有謀之士費心勞神的時候,而您卻在蜀漢靜觀時局變化,不是太保守了嗎?”于是征召荀攸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書。太祖素來知道荀攸的名聲,與他一交談,十分高興,對荀彧和鐘繇說:“公達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夠與他謀事,天下事沒有什么可憂慮的!”讓他作了軍師。建安三年(198),荀攸隨太祖征討張繡。荀攸對太祖說:“張繡與劉表互相援助,力量強大,但張繡是流動部隊,食物要靠劉表供給,劉表無力供給他時,雙方勢必背離。我們不如暫停進軍,等待一下,這樣可以誘之前來。如果急于進攻,他們勢必互相救援。”太祖不聽,終于進軍,到了穰縣,與張繡交戰。張繡告急,劉表果然來救。太祖軍作戰不利。于是太祖對荀攸說:“都是不聽您的建議造成的啊!”隨即設置奇兵再次交戰,大敗張繡。
【原文】
是歲,太祖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擒)布。
后從救劉延于白馬,攸劃策斬顏良。語在武紀。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擒)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陳(陣)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紹相拒于官渡。軍食方盡,攸言于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銳而輕敵,擊可破也。”
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會許攸來降,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余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眾皆疑。唯攸與賈詡勸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譯文】
這一年,太祖從宛縣發兵征討呂布,到了下邳,呂布敗退后堅守,太祖進攻,沒有拿下,連續作戰,士兵疲憊,太祖想收兵。荀攸和郭嘉勸說:“呂布勇而無謀,現在三次交戰都敗了,他的銳氣已經衰落。軍隊以大將為核心,首領衰疲,部隊就沒有奮戰的意志了。那個陳宮有謀卻來得慢,現在趁著呂布銳氣還未恢復,陳宮謀劃還未確定,我們進兵,急速攻打,呂布就可以拿下。”隨即引來沂水、泗水灌進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呂布。
荀攸后來隨太祖在白馬救援劉延,設計斬了顏良,詳見本書《武帝紀》。太祖攻下白馬城后返回,命令運輸軍用物資的部隊沿黃河向西進軍。袁紹渡過河來追趕,倉促間與太祖相遇。曹軍眾將領有些恐慌,勸太祖退回,堅守軍營。荀攸說:“這些東西正是用來誘捕敵人的,我們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視而笑。于是讓將士們將軍械糧食裝備等丟在路上引誘賊兵,賊兵爭搶東西,陣勢大亂。太祖隨即派步兵和騎兵攻擊,大敗袁軍,斬了他的騎兵將領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紹在官渡形成對峙局勢。雙方軍糧將盡,荀攸對太祖進言說:“袁紹運糧車一天之內將要到達,押車將領韓精干但輕敵,攻擊他可以獲勝。”
太祖說:“誰可以派遣?”荀攸說:“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渙半路截擊,打敗了韓,燒了他押送的軍用物資。適逢許攸前來投降,說袁紹派淳于瓊等人率一萬多士兵押運糧食,將領驕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擊。眾人都懷疑他,只有荀攸和賈詡勸說太祖聽從。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營,自己率軍進攻,打敗了袁軍,斬殺了淳于瓊等人。袁紹的大將張郃、高覽等人燒掉進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軍,袁紹只得丟棄部隊逃跑。張郃前來投降時,曹洪懷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對曹洪說:“張郃有謀而不被袁紹采用,一怒之下前來投奔,您懷疑他什么呢?”這才接受了張郃等人。
【原文】
七年,從討袁譚、尚于黎陽。明年,太祖方征劉表,譚、尚爭冀州。譚遣辛毗乞降請救,太祖將許之,以問群下。群下多以為表強,宜先平之,譚、尚不足憂也。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其無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紹以寬厚得眾,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也。今兄弟遘(構)惡[3],此勢不兩全。若有所并則力專,力專則難圖也。及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時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許譚和親,遂還擊破尚。其后譚叛,從斬譚于南皮。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于是封陵樹亭侯。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mó)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4],雖顏子、寧武[5]不能過也。”文帝在東宮,太祖謂曰:“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攸曾病,世子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攸與鐘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復思維,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輒復過人意。”公達前后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攸從征孫權,道薨。太祖言則流涕。長子緝,有攸風,早沒。次子適嗣,無子,絕。黃初中,紹封攸孫彪為陵樹亭侯,邑三百戶,后轉封丘陽亭侯。正始中,追謚攸曰敬侯。
【注釋】
[3]遘(gòu)惡:作害,為害。遘,古同“構”。
[4]智可及,愚不可及:內智別人可以達到,外愚別人卻達不到。比喻城府極深。
[5]顏子:顏回。寧武:亦稱“寧生”,即寧俞,謚武子。春秋衛大夫。《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譯文】
建安七年(202),荀攸隨太祖到黎陽討伐袁譚、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討劉表時,袁譚、袁尚又爭奪冀州。袁譚派辛毗來降并請求救援,太祖想答應,就這件事詢問部下。眾人大多認為劉表強大,應先平定他,袁譚、袁尚不值得擔憂。荀攸說:“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劉表卻穩守江、漢之間地區,他沒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問而知。袁氏占據四個州的地盤,有甲兵十萬,袁紹憑寬厚得到眾心,假使他的兩個兒子和睦相處,保守他們的既成功業,那么天下的災難就不會停息,現在袁氏兄弟交惡,結果不會是雙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會強大,那時就不易謀取了。趁他們內訌謀取他們,天下就平定了,這個機會不能失啊!”太祖說:“正確。”于是答應與袁譚結親,隨即派兵擊敗袁尚。這以后袁譚背叛,荀攸又隨從太祖在南皮斬殺袁譚。冀州平定,太祖上奏為荀攸請求封爵說:“軍師荀攸,從開始就輔佐臣下,沒有哪次出兵沒有跟從,前后多次戰勝敵人,都是靠荀攸的謀劃。”于是封荀攸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207),頒布命令論功行賞,太祖說:“忠誠正直縝密謀劃,安撫內外人心,功歸于文若。其次便是公達。”給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七百戶,轉任中軍師。魏國剛建立時,荀攸任尚書令。
荀攸多謀深算,心思縝密,明智而能保守機密,自從隨太祖四處征戰,常常運籌帷幄,當時很少有人知道他說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稱贊他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夸大自己的功勞。他的內智別人可以達到,他的外愚別人卻達不到,即使是顏子、寧武子也趕不上他。”文帝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太祖就對他說:“荀公達,是人之表率,你應盡到禮節尊敬他。”荀攸曾經生病,太子前去慰問,獨自在床下禮拜,他受到特別尊敬就是這樣。荀攸與鐘繇友善,鐘繇說:“我每次有所行動,都反復思考,自以為沒有什么要變動的了。但拿去一問公達,他的答復總是超出我的意料。”公達前后共籌劃奇策十二條,只有鐘繇知道。鐘繇將它們撰編成冊,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間不全知它們的內容。荀攸在隨從太祖征討孫權時,中途去世。太祖說起他來就流淚。荀攸的大兒子荀緝,有荀攸的風范,但死得早。由二兒子荀適繼承爵位。荀適無子,荀攸絕了后代。黃初年間(220—226),續封荀攸的孫子荀彪為陵樹亭侯,封邑三百戶,后又改封為丘陽亭侯。正始時期(240—248),追謚荀攸為敬侯。
上一篇:《三國志·荀彧傳》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志·董卓傳》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