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7】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全二冊)
(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編,中華書局,50萬字,2016年10月第1版,128元)
△這本書的選錄范圍,上起先秦,下迄近代,歷時數千年,包括先秦詩歌、辭賦及歷代論說、語錄、史傳、奏議、碑志、雜記、序跋、尺牘等多方面的題材,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較為全面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面貌及其深邃的精神內核。
○《尚書》就是“上古的書”,記載了自堯舜至東周的歷史,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產不毀鄉校。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戰國初年,前后約五百年。
○《牧民》篇中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把它們作為維持國家與社會穩定的四大綱紀而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
○老子哲學,一切圍繞著他所預設的“道”來展開的,由此呈現為宇宙論——人生論——政治論三個層次。
○孔子的仁學實際上是人學。他重視人,強調人要自重自律,修養完美的人格;強調推己及人,實現和諧的人際關系;強調德澤于民,為政者應端正自身獲得人民的信任。這種積極的人道主義、人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價值的內容。
○一個人掙脫了自身對功名利祿、金錢權位之類的貪欲,去除了精神層面的一己之私,才能在精神上無待而游于無窮。
○商鞅:“法者,所以愛民;禮者,所以便事也”。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的集大成之人。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禮運,即禮的運行。
○中庸,以中為用;不偏不倚。“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山大學校訓)。
○“察今”的意思是制定法令制度必須考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即“察今變法”。
○“形與神俱”。
○如果說公元前139年漢朝“鑿空西域”具有劃時代的全球意義,那么張騫對東西方文明交流史的貢獻堪稱卓越。
○“萬物咸睹”,萬事萬物都可以看到,沒有不被記載的。
○陸贄認為,貪賄“生人心而開禍端,傷風教而亂邦家”。
○王安石提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的觀點,暗喻美好的理想盡管無比瑰麗,卻往往難以實現。他認為,想要觀賞到世間險怪奇麗之景,務必要“有志有力”,且“不隨以怠”。人生亦當如此,只有通過堅強的意志、卓越的能力以及不怠惰、堅持到底的精神,才能最終實現理想。
○鄧牧(1246——1306),《吏道》。
上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下一篇:中華文化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