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蕙風詞話》
清末著名詞家況周頤撰。該書五卷,又續編二卷。其內容大致可分四個方面:一、總論詞的源流演變、創作、風格、方法、技巧、聲律;二、泛論詞家,舉其名篇警句加以評點;三、對作者、作品、故實等進行考訂;四、輯錄、評點時人的詞作。是一部較系統、較全面的詞論著作。
他認為,詞的源流有二:一是遠古“依永之遺”,先有曲后有歌,填詞家自度,率意為長短句而后協之律;二是前人已有此調,后人按腔填詞。他說: “詞之為道,智者為事。酌劑乎陰陽,陶寫乎情性。自有元音,上通雅樂。別黑白而定一尊,亙古今而不敝矣。唐宋以還,大雅鴻達,篤好而專精之,謂之詞學。”所謂詞者詩之余也,世俗把“余”字解釋為“詩之剩義”,乃是誤解;他認為, “余”字應作“贏余”之“余”解,才能正確認識詞和詩的關系。
他認為詞之創作,其道有二:“曰性靈流露,曰書卷醞釀。”性靈關“天分”或“天資”,書卷關學力。天分不可學,因此初學填詞者,不能以天才大家(如他所最推崇的蘇軾與辛棄疾)為學習楷模。如果學力充實,是可以彌補天分之不足而取得成就。他除了強調主觀的天分、學力外,也很重視閱歷和現實環境對創作的影響。他的創作論還是比較全面的。他提出作詞“三要”:重、拙、大。所謂“重”就是“沈著”: “純任自然,不假鍛煉,則‘沈著’二字之詮釋也。”“拙”與“大”,他沒有解釋,但從他的有關評點中可以看出,“拙”就是“大巧若拙”之義,指“厚樸醇至”的“真率”風格。 “大”指事外遠致的“神韻”。總之,在創作中,他強烈反對矜持做作,反對斧琢,反對“不經意而經意”,而要求“經意而不經意”。認為佳詞是從性情學養中自然流出,所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擲地作金石聲矣”。從而才能達到“情真”、“景真”, “真字是詞之骨。”
《蕙風詞話》突出地表現了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藝傳統的思想傾向,強調抒寫真情性,創造物我兩忘的意境,并以此作為審美批評的標準,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荒誕派戲劇》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警世通言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