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荒誕派戲劇》
英國作家、批評家馬丁·埃斯林著。他共有文學論著《布萊希特:罪惡的選擇》、《品特戲劇研究》、《戲劇剖析》和《荒誕派戲劇》等。其中影響最大、飲譽最多的首推堪稱代表作的《荒誕派戲劇》。該書于1961、1962分別首版于美國和英國,以后又多次印刷、再版,不少美英大學都用為教科書。全書約四十余萬字共有九個章節。
五十年代初,西方舞臺上出現了一種新興戲劇,它既沒有連貫的情節,又沒有明確的人物形象,甚至對話也顯得顛三倒四,這種光怪離奇的新戲劇與二十世紀產生的其它文學流派不無相似之處,都打有“反傳統”的旗號。開始被人名之為先鋒派,因為二者在表現主旨及藝術手法上有相似之處。經過十年的實踐及發展,馬丁·埃斯林寫出了《荒誕派戲劇》,首次從理論上對該派作了概括總結,并闡述了其思想和藝術特色,澄清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問題。
埃斯林認為:荒誕派戲劇名稱是一個“實用的解釋,一種供追溯為數不少的戲劇作品共有特點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戲劇界涌現出眾多的劇作家,他們的觀點與荒誕派戲劇有相似之處,都表現“生活的毫無意義;理想、純潔和意志的不可避免的貶值”。但是,這些劇作家并不隸屬于荒誕派,原因在于: “他們依靠高度清晰、邏輯嚴謹的說理來表達他們所意識到的人類處境的荒唐無稽,而荒誕派戲劇家則公然放棄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維來表現他們所意識到的人類處境的毫無意義。”
在《荒誕派戲劇》引論“荒誕派之荒誕性”中,埃斯林從理論上對荒誕戲劇作了提綱挈領的概括解說。他認為荒誕派戲劇是一種新的發展中的舞臺程式,它所要表現的是關于人類處境的荒誕性,這種觀點把存在主義作家與荒誕派劇作家區別開來。存在主義作家認為人類生存的世界是荒謬的,但人完全可以通過“存在”來“尋求自我”,他們的作品故而都以傳統形式——結構嚴謹、人物突出、語言明晰及故事生動——來表現新的內容。荒誕派戲劇根本不注重人的環境的荒誕與否,而認為人的存在與不存在均是荒謬的,同時,以具體的舞臺形象來表現這種荒謬性,相比之下,如埃斯林所說, “荒誕派戲劇則前進了一步”。因為它“力求做到它的基本思想和表現形式的統一”。
對于語言所采取的不同態度,又把荒誕派戲劇與法國另一個重要的戲劇流派“詩意先鋒派”區別開來。這兩個流派共同點極多,都依靠幻想和夢境而不注重人物性格的連貫性,不注重情節。但前者遠比后者表現得激烈和荒誕,后者則比前者更富于詩意、更注重語言的修辭作用,用語言塑造具體的舞臺形象,而前者則“對語言采取過激的貶低態度。”
埃斯林指出,荒誕派戲劇的主題是: “在人類的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悶。”這恰恰把握住了西方世界時代的脈搏。世界大戰在毀滅了人的信仰的同時,還使傳統的事物和概念喪失了價值。人和世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大。現代人暗淡的前途與空虛的心靈為荒誕戲劇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埃斯林由此而強調說:“荒誕”這個詞不能簡單地解釋為“荒誕可笑”,他轉引尤奈斯庫的定義說: “荒誕是指缺乏意義……人與自己的宗教的、形而上學的、先驗論的根源隔絕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動就變得沒有意義,荒誕而無用。”
在論述塞繆爾·貝克特的戲劇一章中,埃斯林用副標題“尋求自我”總結了貝克特全部劇作的精髓。“尋求自我”不僅可以提示出貝克特劇作的主旨,它還是包括貝克特在內的所有荒誕派劇作家作品的內容。由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現代人與其休戚相關的客觀世界脫節,宇宙中的幻覺和光明都成了過眼煙云,人變成了陌生的人,消失了自己原有的本質,于是便失去了“自我”。貝克特的名劇《等待戈多》中的一個人物愛斯特拉岡甚至評論說人是極其愚蠢的東西。因為戈多不來,他和同伴的等待便毫無意義,而戈多本身就是虛無縹緲的被追求的象征。他究竟是誰,就是作者本人也不知道。埃斯林把貝克特戲劇主題歸納為: “人不可能擁有愛情,友誼不過是幻覺……均不能實現,因為有分離。”人一旦與客觀世界相分離,人的形象便會發生變化,變得更加不可知。貝克特用了許多象征比喻來說明這一道理。在《不是我》一劇中,全黑的舞臺中央懸露著一張嘴里傳出一個老婦人喋喋不休的聲音。在《那時間》中,一個白胡子老人的頭顱正在傾聽自己的聲音,這聲音來自左、中、右三個方向,埃斯林總結貝克特戲劇后得出結論: “自我是捉摸不定的……隨時間而變化。因而永遠也無法尋到。”
埃斯林強調指出: “荒誕派戲劇并非反映絕望或回到黑暗的非理性方面去,而是為了表達現代人不同他所生活的世界妥協而作出的努力”。今天,萬能的上帝已經死去,人的宗教信仰已成為過去。荒誕派戲劇家所要做的正是要讓人正視活生生的現實,從不斷幻想和失望中擺脫出來。埃斯林總結說: “這正是荒誕派戲劇家各自用謙虛、奔放的方式所從事的事業。”他認為,荒誕派在戲劇方面拋棄傳統戲劇的結構方式。不講情節,貶低對話乃至語言在戲劇中的作用等,都是“戲劇界生機勃勃的跡象”,是“尋求自我”的方式。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芥舟學畫編》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蕙風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