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
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摩詰之詩?;蛟环且玻檬抡咭匝a摩詰之遺。
———《東坡題跋》
〔注〕 摩詰: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這首詩題為《山中》,后人把它編入《王右丞集》外編中。
【文章鑒賞】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對王維詩畫藝術的精確評價,他的作品確是當得起這個評價的。
自從蘇軾精辟地指出詩與畫存在這種關系之后,人們開始注意這個問題。稍后的張舜民則認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表面看來,與蘇軾的說法差不多,但實際上張氏的提法只不過是說“詩即畫,畫即詩”,未免捉摸不到蘇軾論點的真正含義。他可能只看到這兩種藝術的相通和某些相同之處,而沒有看到相同之中的不同。蘇軾認為詩不能徒求詞采之美,而要寫出畫的意境和神味來;同樣,畫不能徒求形似,而要表現出詩的意蘊。現代人在對蘇軾這一理論深入研究之后,作出了精辟的解釋。伍蠡甫先生指出:“詩訴諸聽覺,畫訴諸視覺,而王維的詩則從聽覺引向視覺,他的畫則從視覺引向聽覺。因此王維的詩和畫,體現了聽覺和視覺的互相溝通。”(《試論畫中有詩》)是的,蘇軾正是從可以互相溝通這一創作規律提出他的見解的。
蘇軾是詩書畫兼擅的大家。他正是從長期的創作經驗中概括出這一藝術理論。它不單是蘇軾的重要藝術見解,同時又是他不斷追求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蘇軾《日喻》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范文正公集敘》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