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學改良芻議》
作者胡適。本文最初發展于1917年1月1日刊行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上。文章開宗明義,提出文學改良“八事”的主張,認為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文;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這八項主張,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倡導文學改革,但主要偏重于文學形式方面,提倡文字體裁的大解放,沖破舊形式的束縛,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倡導言文合一。文章總結了從佛書輸入中國之后的白話應用的歷史,得出“白話幾成文學的語言”的結論。斷言“以今世歷史進化的眼光觀之,則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 “以此之故,吾主張今日作文作詩,宜采用俗語俗字”。 “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文中雖然偏重于文學形式,但也注意到了文學內容的改革。對“須言之有物”,胡適有具體的解釋: 一曰情感,二曰思想。 “情感者,文學之靈魂。文學無情感,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 “文學以有思想而益貴”, “思想之在文學,猶腦筋之在人身”。所以,文學應當有“高遠之思想”, “真摯之情感”。 “文學無此二物,便如無靈魂無腦筋之美人”。這篇文章從“寫實主義”出發,要求文學應寫今日社會之情狀, “惟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故能成真正文學”。胡適的這些主張,沖擊了封建文學,推動了新文學的發展。
胡適文學改良的依據是進化論。他說: “文學者,隨時代而變遷者也。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 “凡此諸時代,各因時勢風會而變,各有其特長。”他以歷史進化的眼光來說明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揭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他的八項主張,主要為針對中國封建文學的形式主義和擬古主義的弊端而發的。在舊文學占統治地位的當時,要求確立以白話文為文學“正宗”的地位,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較之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梁啟超、黃遵憲的改良主義文學運動,是極大的進步。 《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為文學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學批評原理》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學沉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