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比德
是中國古代商周至秦漢的一種有代表性的美學思想。在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關系的認識上,體現了早期儒家對自然的審美特點。隨著審美意識的發展,對自然美的認識,逐漸由物質功利性轉化為精神功利性, “比德”說,就是把氣象萬千大自然的美丑,自覺地與人們的精神生活、倫理道德觀念聯系起來的一種審美觀點。所謂“德”,就是指政治、倫理、道德,如德、義、仁、勇、法、正、察、善化等等;所謂比,就是從不同的角度聯想和想象自然與人之間形、性的相類或相似。比德就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和人的特性的客觀化、自然化。這種審美觀點的功績在于把審美主客體統一起來,初步接觸到自然美的本質,但又把對自然的審美緊緊束縛在儒家的倫理道德之下,因此很難完全把握自然美的客觀標準。
孔子較早透露了這種自然審美觀,子曰: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都是說自然美并非全在于自然的物質屬性,而是與人的主觀情志緊密相聯的。荀子更把這種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理性高度,使“比德”說成為魏晉以前一種占統治地位的審美意識。他在《宥坐》、《法行》篇中,通過對孔子觀流水,以及玉以比德的記述,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張。在這兩篇文章中,荀子借用孔子的話,道出了水、玉(自然)之美的原因。子貢問孔子:“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 “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孔子的回答代表了儒家的“比德”思想,即:因為水似德、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所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因為玉仁也、知也、義也、行也,所以君子貴玉而賤珉。
這種“比德”的審美意識,對后世影響很大,特別是在詩畫領域更為深遠。山川日月、鳥獸蟲魚這些“非人”的東西,都被藝術家們賦予了人的感情,寄托一定的意義,積習愈久,約定俗成,某些自然事物便成了某種道德的化身和象征。燕雀、烏鵲代表小人,鸞鳥、鳳凰以及植物中的梅、蘭、竹、菊等代表君子。君子道德為美,小人道德為丑,于是自然的美丑便打上了人為的烙印。這種認識標志著審美的發展,注意到自然與社會的聯系,但把社會內容囿于儒家的倫理道德范圍之內,卻是極其狹隘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比興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