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第一部分 綜述蘇聯文學的特色
小馬哥:
這個夏日,我們身邊有太多的球迷熬夜看球,有太多的人開始熱衷俄羅斯文化。在這樣火熱而激情的夏日,安子,讓我們一起來解讀蘇聯的文學作品,一起來了解來自那片熱土的文學大家吧。
安子:
聽眾朋友們好,小馬哥好,感謝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能夠坐在這里,和大家聊一聊蘇聯文學作品。
蘇聯文學,也叫俄蘇文學,它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的文學界有什么傾向和重要作品,都會很快傳播到中國來。由于社會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國作家在新中國成立后,比較傾向于向俄蘇作家學習。我是7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對于我來說,哄娃神器就是蘇聯歌曲《喀秋莎》。
注解:蘇聯文學是新時代的新文學,它是在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國家里誕生的,而近代西方文學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蘇聯文學是無產階級的文學,它以革命的主題出現在世界文壇,例如高爾基的《母親》,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托爾斯泰的三部曲《苦難的歷程》雅庫布·柯拉斯的三部曲《在十字路口》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等。
注解:《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海燕》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并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并且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
小馬哥:
《喀秋莎》?是不是就是那首:“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安子:
對,對,就是那首:“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小馬哥:
是不是還有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只有風兒在輕輕唱。夜色多么好,心兒多爽朗,在這迷人的晚上。”
安子:
哈哈,這兩首歌暴露了年齡。蘇聯作品,對于我們這些7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真的是影響巨大。我小時候,暑假讀的作品除了中國的,基本上就是蘇聯的,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
在中國,很多蘇聯作家的作品廣為人知,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高爾基的著名散文詩《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回望20世紀中外文學交往史,不難發現,蘇聯文學和中國文學的關系最為密切。這種關系的形成有其內在的必然性。首先中俄兩國在地理上是近鄰,國情相近,兩國的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李大釗曾經指出:“俄羅斯文學的特質有二,一是社會色彩非常濃厚;二是人道主義非常發達。”
現代文學史家鄭振鐸寫道:“俄國文學之所以成功,決不是偶然的事。她真摯的人道主義精神,使她墾發了許多未經前人走過的文學園地,這便是她博人同情的最大原因。”
魯迅也說過:“俄國文學是我們的導師和朋友。”
俄羅斯文學崛起于19世紀初,在那個時代,俄羅斯文學仿佛從沉睡中一躍而起,形成了一個名家輩出、群星燦爛的局面,迅速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流派之一。
對于20世紀50—7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而言,大多受到蘇聯文學的影響,像電影、繪畫、音樂、芭蕾舞,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小馬哥:
安子,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概括俄羅斯文學的特征,會用哪個詞呢?
安子:
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俄羅斯文學的獨特魅力,那么我想可以用這樣一個詞:厚重。如果要用四個字來概括,那么我想說:憂患意識。
注解:俄國文學這一概念在廣義上指所有俄語國家的文學,不僅包括俄羅斯,也包括蘇聯諸加盟共和國的文學。在蘇聯解體后,這一概念的范圍縮小,僅指俄羅斯一國的文學。由于俄羅斯的文化疆界在歷史上的多變和不確定性、俄語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政治因素。“俄國文學”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爭議和含混。通常人們認為,產生于俄語文化氛圍中的、以俄語寫成文學都可歸入“俄國文學”的范疇。
注解:俄羅斯歷史命運的特殊性,使得俄羅斯的知識分子們擁有一種使命感,這與俄羅斯民族的特點和使命是相適應的。俄羅斯文學的發展,體現了知識分子對社會問題和人民大眾出路的思考,也體現了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反應強烈的時代精神,表現新的主題,塑造新的主人公形象,這是蘇聯文學的特征。蘇聯文學的每一時期,都反映了強烈的時代精神。在國內戰爭時期,文學創作號召人民投入戰斗,表達人民為爭取自由與獨立而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謳歌蘇聯人民克服重重困難進行社會主義勞動的首創精神;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文學展示了人類所經受的空前浩劫,表現人民抗擊惡勢力的勇氣。蘇聯文學把無產階級與勞動人民歷史意識的覺醒放在創作的首位,塑造了一系列既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又有頑強性格和優美心靈的藝術典型。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說過:“俄羅斯文學不是產生于令人愉悅的創造力的豐盈,而是產生于個人和人民的痛苦而多災多難的命運,產生于對拯救全人類的探索。”
也就是說,蘇聯文學的厚重和憂患意識,源于這個民族的苦難,以及擺脫這種苦難的追求。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造就了蘇聯文學深厚的人道主義內涵。
蘇聯文學還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
事實上,俄羅斯作家的懷疑精神、叛逆性格和批判眼光,使他們往往難以避免被捕、被監禁、被流放和被發配苦役的命運。正如俄國哲學家、作家、革命家赫爾岑所說:“我們的全部文學史,就是一部殉道者的史冊,放逐者的列傳。”
上一篇:經典兒童文學作品作品解讀
下一篇:肖洛霍夫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