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貴以賤為本》翻譯與解讀
昔之得一者01:天得一以清02,地得一以寧03,神得一以靈04,谷得一以盈05,萬物得一以生06,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07。其致之一也08。天無以清將恐裂09,地?zé)o以寧將鞏發(fā)10,神無以靈將恐歇11,谷無以盈將恐竭12,萬物無以生將恐滅13,侯王無以為貞將恐蹶01。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02。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03,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04?故至譽無譽05,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06。
今 譯
往昔之初得道者:天得道則清,地得道則安寧,神得道則靈驗,深谷得道則盈滿,萬物得道則生長,侯王得道則為人君。其能清、寧、靈、盈、生、正,都同樣是因為得道。
天不清明,將會破裂;地不安寧,將會震動;神不靈驗,將無感應(yīng);深谷不盈,將會枯竭;萬物不生長,將會息滅;侯王不能為人君,將會被顛覆。
所以,尊貴以卑賤為根本,高上以低下為基礎(chǔ)。因此,侯王謙稱孤、寡、不,這不是以卑賤為基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說,最高的贊美不如無贊美。作為侯王不要像美玉那樣大放光彩,也不要像惡石令人生厭。
評 議
此章是講人君的“南面之術(shù)”。老子認(rèn)為作為人君,應(yīng)當(dāng)明白“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此等謙卑自處的道理。只有如此,方能立于長久不被顛覆的不敗之地。
從文字的表面上看,似乎此章主要是在講天地萬物得道則生的問題,實則所講天得道則清,地得道則寧,神得道則靈,谷得道則盈,萬物得道則生,都是為講侯王得道則能成為人君所作的鋪墊,主旨是在講侯王應(yīng)當(dāng)有謙卑自處的美德。老子說:“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也?”正是此章之主旨所在。
本章的特點,在于采用文學(xué)的比喻手法,從不同角度,生動、鮮明、形象地闡明人君應(yīng)當(dāng)謙卑自處,保持“至譽”不如“無譽”,既不“琭琭如玉”,也不“珞珞如石”的思想境界。
注釋
01 昔:有二解:河上公曰:“昔,往也。”王弼曰:“昔,始也。一數(shù)之始,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
一:有二解:一曰為道之子,一曰為道。河上公曰:“一,無為,道之子也。”《說文解字》曰:“惟初太始,道立為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河上公曰“一為道之子”。“一”為道之子,仍未脫離道,故能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所以,元代吳澄詮釋曰:“一者,沖虛之德……后章所謂‘道生一’,皆指此而言。”(《道德真經(jīng)吳澄注》)道虛無形,德為道體,即由德而體現(xiàn)道。
02 清:河上公曰:“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
03 寧:河上公曰:“言地得一,故安寧不動搖。”
04 靈:河上公曰:“言神得一,故能變化無形。”
05 盈:河上公曰:“言谷得一,故能盈滿而不絕也。”
06 生:河上公曰:“言萬物皆須得道以生成也。”
07 正: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作“正”,王弼本作“貞”。按王本借“貞”為“正”。 正者,主也,君也,長也。清代王念孫曰:“正,長也,君也。”(《讀書雜志》)
08 其致之一也:帛書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其致之”。傅奕本、林希逸本、吳澄諸本作“其致之一也。”奚侗此句注曰:“王弼注:‘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今王弼本無‘一也’二字,與河上公本同,詞意不完。然觀王注,知原本固有‘一也’二字。”句謂:使其得清、寧、靈、盈、生、正都是一樣的。
09 將恐裂:河上公曰:“將恐分裂不為天。”
10 將恐發(fā):河上公曰:“將恐發(fā)泄不為地。”吳澄曰:“發(fā),震動。”發(fā),帛書乙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皆作“發(fā)”。
奚侗曰:“‘發(fā)’借作‘廢’,謂廢毀也。《莊子· 列御寇》篇‘曾不發(fā)藥乎’,《釋文》:‘發(fā)’,司馬本作‘廢’,即其證。”按:作“發(fā)”、作“廢”,二解皆可通。謂原作“發(fā)”,借作“廢”,似有畫蛇添足之嫌。
11 歇:吳澄曰:“歇,不能感應(yīng)而靈。”
12 竭:枯竭。河上公曰:“將恐枯竭不為谷。”
13 滅:息滅不生。
01 無以為貞將恐蹶:河上公本、王弼本作“無以貴高將恐厥”,傅奕本作“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
奚侗曰:“‘為貞’,河上、王弼本均作‘貴高’,與上數(shù)句文例不合,誼亦違謬。‘貞’、‘貴’形近,因‘貞’誤作‘貴’,又涉下‘貴’、‘高’句增‘高’字而刪‘為’字。它本或作‘貞’,而‘貴’、‘高’猶存竄改之跡。宋范應(yīng)元本不誤。”蹶:顛覆。河上公曰:“將恐顛蹶失其位。”
02 “貴”、“高”兩句:吳澄曰:“貴”、“高”二字,“專為侯王言之”。林希逸曰:“‘貴賤’、‘高下’兩句,亦只是譬喻。無賤何以為貴,無下何以能高?下與賤,乃高貴之基本也。”
03 稱:河上公本作“稱”,王弼本、傅奕本作“謂”,誤。 孤、寡、不


04 “此非”兩句:謂這不是以賤為本嗎?難道不是嗎?
05 至譽無譽:河上公本作“致數(shù)車無車”。王弼本作“致數(shù)輿無輿”。傅奕本作“致數(shù)譽無譽”。吳澄本作“至譽無譽”,從吳本。句謂:最高的贊美不如無贊美。
06 琭琭與珞珞:吳澄曰:“琭琭,玉貌。珞珞,石貌。人之譽彰彰有聞,特淺小之譽,必泯沒其譽。人無得而稱,迺譽之至也,亦處賤下之意,不欲分別美惡,使人見琭琭粹美者為玉、珞珞麄惡者之為石也……兩節(jié)皆言沖虛不盈之德,如此迺侯王之能得一也。”按河上公本作“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王弼本作“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從王本。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章·谷神不死》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章·道沖》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