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高爾基
馬克西姆·高爾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836)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蘇聯作家,無產階級文學和蘇聯文學奠基人。他的小說《母親》被認為是社會主義文學奠基作品。高爾基一生著述甚豐,除了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外,還寫了大量的文藝評論,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原理對各種文藝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堅持文藝的無產階級功利性,認為文藝是工人階級手中的武器,要為工人階級的事業服務,藝術的本質就是贊成或反對現實的斗爭;藝術家是自己國家、自己階級的感官,是它的耳朵、眼睛和心臟,是自己時代的喉舌,是“產婆和掘墓人”,因此要用先進的世界觀武裝自己,要有鮮明的立場和傾向性,要站在“工人階級所提出的那些美好目標的高處”來觀察事物。只有這樣,寫出的作品才有革命的思想內容,才能達到用共產主義精神教育人民的目的。但他也反對庸俗社會學。他用無產階級的觀點對普希金、巴爾扎克、列·托爾斯泰等人作了科學的評價。
高爾基從實踐中認識到,在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原有的創作方法已不完全適用,于是倡導了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認為,這種創作方法必須反映社會主義創造實踐的真實,必須描寫“第三現實”,允許夸張, “必須把現實主義和浪漫精神結合起來”。這種創作方法既強調肯定、歌頌革命的社會主義現實,也要求暴露、批判現實中的反面現象;要求藝術家用馬列主義思想作指導來觀察、研究、描寫當代生活,并展示出“社會主義未來的崇高目標”;要求描寫工人階級和“新人”的英雄形象。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也是批評的方法,他主張用這種方法進行嚴肅的、真誠的、公正的、布爾什維克式的批評,反對胡亂摘引語錄、貼標簽、歪曲思想意義的“拉普分子的批評大棒”,認為這樣的批評不能團結教育作家。這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貢獻。
高爾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人道主義者。主張藝術要表現無產階級人道主義。但他的人道主義是發展的。他早期的人道主義屬于革命民主主義的范疇,后來達到了無產階級人道主義。他說文學是“人學”,強調藝術要以人為中心,要有鮮明的人民性,要同情、支持被壓迫者,反對惡勢力,要尊重勞動者作為人的價值、人格和尊嚴。要歌頌勞動人民的心靈美,要熱愛勞動人民,因為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了世界,美化了世界,美來源于勞動,勞動人民是美的創造者,他們最美,“我們應選取勞動作為我們書中的主要英雄”,勞動者是個性獲得自由發展的唯一形式。藝術要表現作為勞動主體的人的豐富的精神世界,使之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去為創造美好的生活而斗爭。在他的美學中,勞動既是道德倫理的規范,又屬于美學范疇,在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勞動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尺度。
高爾基的典型論是概括性與個性的統一。認為文學既要立足于現實生活,又要高于現實生活,應當用形象思維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寫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把人“描寫得更高大和鮮明些,這不僅是生活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要求”。強調要塑造正面典型,要描寫無產階級的英雄形象,不僅描寫成原來的樣子,而且描寫成應有的樣子。塑造典型的方法是把同一階級或社會集團許多個別人身上的共同特征抽取出來,再體現在一個人的身上。不僅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重復的東西典型化,也可以把生活中新的、個別的、不常見的、但能揭示生活本質的社會歷史現象典型化。典型化要反映出生活發展的規律性。應當借助于想象、夸張,虛構和推測等方法,通過典型環境,通過感情、性格的沖突矛盾來刻劃典型,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引起人們的感奮、共鳴,鼓舞人們去改造世界,使之更美。
高爾基強調只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品,美在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內容再美而形式不美的作品讀者是不會接受的。形式美在于樸素。語言是創造形式美的“第一個要素”,主要“材料”, “用不好的材料做不出好的物件”。他要求藝術語言要準確、精練、生動豐富、有表現力,并號召作家為語言的純潔而斗爭。
高爾基主張為了發展無產階級的文學事業,必須批判地繼承古典遺產。認為只有依靠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的優秀成就,蘇聯文學才能完成創造新的英雄史詩,表現蘇聯人在戰場和勞動陣地的不朽功績的任務。他號召作家創造性地掌握世界文學的全部經驗和優秀傳統,說這是蘇聯文學革新的必要條件。同時也告誡他們不要單純模仿,要求他們對古典作家的歷史局限性要予以注意。在對古典文學評價方面他也有某些片面性的錯誤。
高爾基的藝術創作和美學理論在蘇聯、東歐各國以及在中國都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高乃依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鬼魅易寫,犬馬難形